餐饮食材网 三餐饮食

从辛甘酸苦看人体寒热平衡之道

当餐:三餐饮食
食客: (2812)
食材: (31)
1

大家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春天那一口鲜香的明前龙井,喝下去就让人口齿生津?为啥炉子上那锅热气腾腾的当归生姜羊肉汤,喝了能让人从里暖到外?《黄帝内经》里早就有解释:“气味,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”这药食的道理,就像太极图里的阴阳鱼——你中有我,我中有你,谁也离不开谁。

今天,就着这杯春茶,当餐君和大家来细细体会《素问》里藏着的玄机,继续追随《漫说黄帝内经》的脚步,在阴阳之道的奥秘中探索。

春天万物生长、夏季百花盛开,但阴阳之气也像四季一样循环交替,太过了就会反转。正如经典所言:

“气味,辛甘发散为阳,酸苦涌泄为阴。阴胜则阳病,阳胜则阴病。阳胜则热,阴胜则寒。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。寒伤形,热伤气。气伤痛,形伤肿。故先痛而后肿者,气伤形也,先肿而后痛者,形伤气也。”

这其中的奥妙,就像庖丁解牛,得用心神去感受,而不是光靠眼睛看,才能真正理解药食的性味是如何顺应自然,又如何因为我们饮食偏好过头而打破人体阴阳的平衡。

1、药食气味:

舌尖上的阴阳平衡术  

辛和甘的味道,像春天的阳光照进土地,会让人感觉轻松、温暖、流畅,它们能让体内的阳气向外扩散。

  • 比如姜是辛温的,能驱走寒气;

  • 桂枝味甘带温,能疏通经络。

这类味道,就像盛夏的烈阳,能把人体的阴霾一扫而空,让气血像江河奔涌。

但如果辛甘吃多了,就好比大热天在太阳底下暴晒太久——阳气太旺,阴液被晒干,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心烦失眠这些问题。

酸和苦的味道呢,就像秋天的细雨,慢慢往下走,能帮助身体把热气排出去,同时也保存身体的阴精。

  • 比如乌梅味酸,能生津止渴;

  • 黄连味苦而寒,能清心火、降内热。

这些味道像深秋时节,让浮躁的火气慢慢平息。

可是一旦过度迷恋酸苦,就好比整天躲在冰窖里——寒气内盛,阳气被压制,人就容易出现腹部寒凉、腹泻怕冷的问题。

这里的关键就在于四个字:“气味厚薄”。

虽然辛甘属于阳,但“辛”如果轻薄就有发散作用,而“甘”如果厚重则是滋补之意;酸苦是阴的,但“酸”能收敛,“苦”能泄热,也可能太燥。

比如白酒辛辣,少喝能活血通气,多喝却会伤身耗气;苦瓜苦寒,夏天吃一点清热不错,天天吃就容易伤到脾胃。

正应了《内经》里说的那句:“气薄则发泄,厚则发热。”

2、阴阳偏胜

正邪之间的博弈  

我们不禁要问:“邪气为什么能加强正气的阴阳?”这正是中医中“同气相求”的微妙原理。

打个比方,如果体内阳气已经很旺,又遇上外面的“阳邪”(比如风、暑、燥、火),就像干柴遇到烈火——

本来吃辛辣就让阳气上头了,这时候再吹热风晒太阳,体内阴液被烧得干干净净,结果就是“阳胜则热”,真的上火了!

再来看“阴邪”(寒湿痰饮)和阴盛之体的配合,就是“雪上加霜”。

比如有人本身体质寒凉,又爱吃酸苦的东西,就像冰封的湖面再被暴雪覆盖,体内阳气根本动不了,结果就是“阴胜则寒”,手脚冰凉、肚子冷痛。

这就体现了经典中这句话的真正意思:“重寒则热,重热则寒。”也就是说,任何事物走到极端,都会产生反效果。

寒到了极点,反而会表现出热的症状;热到了极点,反而看起来像寒冷的状态。就像冰火两重天,一不小心就陷入生死边缘的对抗。

3、寒热伤人
身体和能量的连锁反应  

寒邪和热邪伤人,就像是冰锥刺骨、烈火灼身。它们虽然都让人难受,但作用方式不一样。

寒邪属于阴,会先伤到身体的“形”,也就是肉体。它一进入筋骨,会让血液循环不畅,所以你会感觉关节疼、身体浮肿,就像泥巴灌进了肌肉。

比如冬天掉水里,刚开始发抖、皮肤冷,接下来脏腑功能就虚弱了,这就是“寒伤形”。

热邪属于阳,它主要伤的是“气”,也就是体内的运行机制。热一多,气机被烧坏,津液被蒸发,人就会出现口干舌燥、心烦汗出的问题。

比如夏天太阳底下走久了,一开始狂出汗,接下来就觉得没劲儿,这就是“热伤气”。

我曾经遇到一个病人,多年爱吃辣,结果胃烧得难受、便秘、小便发红。一开始以为是“胃火太旺”,就用了寒性的药来降火,结果病人开始拉肚子、怕冷,一查才发现是吃辣吃得太久,把脾阴给耗空了,阴液收不住阳气,就变成了“虚火上炎”。

于是我改用甘寒的药养阴、加上一点酸涩的药收敛阳气,结果病就慢慢好了。

这个案例完美验证了经典中说的:“阳胜则阴病。”

看着像上火,实际上是阴阳都虚了,问题更复杂。

4、临床启示
如何聪明用药,平衡阴阳?
 

在中医临床里,如果以“气味”来作为用药的基础,要掌握三个要点:

因时制宜

春夏时节阳气旺,要少用辛辣热性的东西;秋冬阴气重,就别老用寒凉的药。

比如长夏湿气重,就可以加点苍术、藿香来祛湿;到了寒冬,寒气聚集,就该用当归、生姜这类温热的药材来温经散寒。

因地制宜

西北地区气候干燥,用些带点润的辛味药比较好;东南湿气重,用苦温的药更合适。

像岭南人常吃薏米来祛湿,但吃太多也会伤脾阳,反而胀气腹泻。

因人制宜

阳虚的人不要吃太多甜腻的东西,阴虚的人要远离辛辣刺激的食物。

曾经有个有钱人家大老板,天天大鱼大肉吃得满肚子湿热,结果医生还给他吃人参黄芪补气,结果就“火上浇油”了。后来改用清热利湿的三仁汤,他才终于好转。

其实,阴阳的道理不仅仅在药和食物里,它本质上是生命运行的底层逻辑。现在很多人养生走进了误区人参当灵丹、阿胶当万能,盲目补补补,结果越补问题越多,搞得阴阳失调。

请大家谨记《内经》里的忠告:“阴平阳秘,精神乃治。”

吃喝有节制,作息有规律,这才是养生的真正秘诀。

下次我们将继续沿着“六气”的线索,探讨五运的变化,深入了解“风寒暑湿燥火”这六大因素,是如何一步步引发百病的。

敬请期待我们继续揭开天地之气与人体“神机气立”的神秘互动!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本文的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post-1794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当餐点评(0)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