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预制菜之争民众和餐饮专家在关心什么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4880)
食材: (17)
0

在过去一周时间里,连锁餐饮品牌西贝被指使用预制菜,身陷舆论风波,预制菜再次成为中国社交媒体上的热点。这场持续一周还未平息的风波始于9月10日晚,企业家罗永浩在微博发文,对近期在西贝品牌门店的用餐体验表达不满。他写到:“好久没吃西贝了,今天下飞机跟同事吃了一顿,发现几乎全都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。希望国家尽早推动立法,强制饭馆注明是否用了预制菜。”

预制菜之争民众和餐饮专家在关心什么

西贝是一家西北菜连锁餐饮公司,对于很多消费者来说,这一品牌是他们接触西北菜系的窗口。截止2025年,西贝在国内拥有将近400家门店,覆盖62个城市,拥有约17000位员工。

和同行相比,在西贝的广告里,新鲜现做一直都是招牌。西贝的官方视频账号亦以宣传本店高级面点师手艺为主要内容:手工,高级,精巧,配得上这个一般开在商场高层、总是以干净整洁亲民出名的品牌形象——其价格在同品类西北菜系里算得上“高价”。

罗永浩的这条帖文快速在中国社交媒体上激起千层浪——不管是预制菜这个关键词,还是西贝这个品牌,都挑动着消费者的神经。短短几天时间内,罗永浩本人发布近百条直接和西贝相关的微博帖文。

在接下来的一周时间里,官方媒体、自媒体、直播间都在讨论西贝和预制菜之间的关系,各路媒体记者甚至追到西贝门店去探究“是否有用预制菜”。

舆论效果立竿见影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对媒体表示,9月10日和11日,西贝所有门店日营业额各减少100万元,他把这场舆论危机称为“最大的外部危机”。11日晚,他本人现身媒体前连用三个“一定”来强调决心,“一定会,我们一定会起诉他,一定一定会起诉他!”

罗永浩随即在自己的直播间里回击质疑,称西贝“没有预制菜是100%撒谎”,还提出自费悬赏十万元要找出真相。

重压之下,9月12日,西贝即在微博官方账号上发布声明一则,沿袭其一贯的社交媒体风格,西贝把所有菜品的制作过程拍成图片,列表展示门店的制作过程流程繁琐,甚至“匠心制作”,竭力自证店面从未使用预制菜。

风波并未平息。民众贴出图片表示其儿童餐中的牛肉饼和鳕鱼条疑似预制菜,并开始呼吁抵制西贝。

9月15日,西贝第二次回应风波,命名为“西贝致歉信”的文档下,这个品牌表示自己向来遵纪守法,但愿意整改, 在坚称所谓“预制菜”是自家的“中央厨房前置加工工艺”的情况下,表示将调整这些“预制”的步骤到门店现场加工,也就是说,10月1日之后,卤肉、烤串等菜品都将在门店现场从零开始制作。

民众到底在抵制什么?

刘先生是西贝的忠实顾客,他表示,自从2024年春节带家人尝试西贝后,他们家就将每月两次的聚餐定在西贝,因为它看起来“干净、新鲜”。

“我难受的不是它用预制菜,而是它用预制菜但是宣传自己新鲜现做,卖我新鲜现做的钱,”刘先生说,“我家没有小孩,我不想去追究这个预制菜到底健不健康,我只在乎为什么它要骗我卖这么贵。”

和刘先生持有同样观点的民众并不在少数。在微博、抖音、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上,和西贝相关的讨论中,出现频次最高的就是“诚信”。

9月12日,也就是罗永浩点燃西贝征讨战的第二晚,罗永浩在Bilibili、微博、抖音等平台同步开播,其背景板上写“不反对预制菜,推动与制裁透明化,维护消费者知情权”。

此外,围绕预制菜争端展开的还有预制菜的价格——大众普遍认为“现场制作的菜肴值得更高价格,而预制菜本该价格低”——尽管在预制菜逐渐霸占中国餐桌和舆论漩涡的过去几年里,食品工业从业人员一次次向大众解释预制并不意味着便宜。

但无庸置疑的是,大众依然固守“预制菜就是便宜”这个想法,这也从根本上导致了西贝这个不算便宜的餐饮品牌在遭到质疑后,其定价成为焦点。

而西贝至今依然坚称没有使用预制菜——这也反映出预制菜定义模糊,其详细操作因此存在可操作空间。

预制菜的爆发式增长

2024年,中国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联合发布《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,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》,预制菜的衡量标准包括: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,使用或不使用调味料等辅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搅拌、腌制、滚揉、成型、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配以或不配以调味料包,符合产品标签标明的贮存、运输及销售条件,加热或熟制后方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
西贝坚称自己出售的是中央厨房由自己品牌现做的半成品、通过集中供应体系输送到各个门店。但网友质疑:这些号称自产自销、保质期长达18个月的是预制菜吗?预制菜的边界是什么?

过去几年里,预制菜产业蓬勃发展。2024年,政府网站引用业内统计称,预制菜加工企业超过7万家,2023年行业产值已突破5000亿人民币。同年的上海国际餐饮食材展览会上,过半厂商所展示内容都是包装精良、价格公道的预制菜。

从出口上看,预制菜出口额从2022年的约30亿美元增长到2024年的70亿美元以上,被广泛看做前景极广的“爆发式产业”。

但市场的蓬勃和民众的反应几乎成反比,预制菜产业蓬发发展并不代表其受到普遍接纳——讲究“锅气”、包饺子应该从和面开始准备的国人对预制菜依然半信半疑,在涉及给儿童的食物上,预制菜尤其是红线话题。

艾媒咨询调研数据显示,2023年,消费者里仅有22.18%对预制菜选择非常相信,55.92%消费者选择比较相信。

消费者抵制预制菜的理由分别有:没有锅气、制作过程不透明、担心有添加剂、担心原材料变质过期所以不健康。总结来说,除了“锅气”实在无法克服之外,消费者最大的担忧就是不透明的制造过程。

而西贝的这场风波最终扩散成行业应该如何定义预制菜的问题。

官方对于这个话题快速回应。13日下午,卫健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》有了进展,媒体报道称草案已经通过专家审核,即将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。回应公众的期待,这个草案将更细化规定预制菜的定义边界,餐饮门店如何使用、如何制作预制菜亦将首次纳入强制信息披露部分。

专家:预制菜亦有优点

餐饮联业协会会长黄家和表示,预制菜已存在约四、五十年历史,早期先在美国开始,其后传至日本,至最近20年开始引入中国,近年特别盛行,主要因为新冠疫情导致餐饮业出现很大变化,餐厅倒闭,人才流失;现时食肆店铺未必有完备的厨房设施,甚至未必一定有厨师驻场——预制菜很好地填补了这个问题。

他举例称,酒楼未必有师傅制作传统点心,“预制菜的出现,可以填补这个空位”,甚至套用在不同菜式;又指个别厨师或有机会失准,反而预制菜的制作及选购过程获监测,食物品质水平标准化。他指出,预制菜亦可以降低营运成本、填补食物供应,长远协助餐饮业发展,坊间不应该对此抱持负面看法。

被问及餐厅是否需要向消费者交代采用预制菜的情况,黄家和笑称,“很大部分食肆全部门口都要摆一个:‘采用预制菜’”。

黄家和确认,把西贝争端放上舆论风口浪尖的“预制菜界定”问题确实很困难,因为当中可包括腌制肉类或急冻海鲜,待解冻后可简单烹调为菜式,亦有部分属于早已煮熟,餐厅工序只需要纯粹翻热,估算目前十道菜当中,可能有一至两道菜式已包含半制成品或预制菜。

香港理工大学食品科学及营养学系访问副教授梁嘉声则指出,食肆采用预制菜,与普通消费者在超级巿场购买预制食品回家加热的情况雷同,如包装已消毒,亦经过合适的冷冻运输程序,食安风险非常低。他认为,餐饮业采用预制菜属消费者权益问题,而非食安议题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4724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