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三餐饮食吃货达人

看了记者采访西贝后,我发现餐饮企业普遍的迷思

餐饮供应链:吃货达人
食客: (4136)
食材: (27)
1

看了一下记者采访西贝的后厨员工的视频,发现他们的菜确实不是预制菜。国家对预制菜早就有定义,去年3月份,国家就把中央厨房制作的菜肴排除在预制菜范围之外了,而西贝就是采用的就是,先在中央厨房制作成品或者半成品,然后在门店加热的模式,确实算不上预制菜。所以它根本不是罗永浩说的那样,全部是预制菜。
但是为什么很多人喷西贝不好吃,价格还高?去看了一下它在美团上的价格,确实很高,比如一份胡萝卜土豆小锅牛腩要卖79,一份蒙古牛大骨要卖179,一份辣椒炒肉要卖33,葱油生菜卖16.9,这样的价格比普通菜馆可能要高出三分之一甚至一半吧。至于好不好吃我也不好判断,因为一千个人有一千个哈姆雷特,一千个人也有一千种口味,味道这事本质上是个人主观的事,但是如果所有人或者大部分人都说不好吃,那是不是这个牌子就有问题了呢,我觉得是要打一个问号的。反正如果是我要吃饭,我一定不会选西贝这类模式操作的品牌的。它虽然不是预制菜,但它做的难道不是加热菜甚至隔夜菜吗?

看了记者采访西贝后,我发现餐饮企业普遍的迷思

其实现在像西贝这样操作的连锁品牌还有很多,你们去搜一下就知道,有很多品牌打着现炒的旗号,干的却是中央厨房制作的事。只不过刚好西贝被拉出来“临街示众”而已。
正是因为有了太多这样的企业,我现在已经不敢轻易在外面的餐厅吃饭了,连外卖都不敢点,因为我发现我点的大部分外卖,还没我自己瞎炒的好吃,而我也就只是做熟菜的水平而已!

看了记者采访西贝后,我发现餐饮企业普遍的迷思


最后说一下我对这事的看法,我觉得现在很多餐饮企业已经走上了要效率不顾一切的地步了。在他们看来,效率越高,成本越低,利润就越高!所以你会发现,现在的很多餐饮企业不是搞AI机器人炒菜,想要降低厨师的成本,就是搞中央厨房做半成品菜,想要提升门店的效率。但这样的想法完全就是错误的!因为一个企业,无论如何都不可能把成本无限压缩,效率、价格、质量品质、成本、溢价、利润、口碑等等因素本来就是动态平衡的,你如果单方面只做某一个方面的优化,到头来就会发现,干了半天,啥也不是!所以,我衷心希望餐饮企业不要盲目追求效率,而是要多想想,怎么让更多顾客心甘情愿下单,高高兴兴买单!

贾国龙预制菜风波:餐饮信任与定义的全民思辨

9 月 12 日霸屏微博热搜,这场由一顿饭引发的行业论战,让餐饮界的 “预制菜定义之争” 彻底走入公众视野。从罗永浩 “全是预制菜太恶心” 的吐槽,到贾国龙凌晨三点喝酒失眠的激烈回应,这场风波已超越企业纠纷,成为观察餐饮行业信任体系的重要切口。

定义罗生门:从厨房到法庭的话语权争夺

9 月 10 日晚,罗永浩一条用餐吐槽点燃舆论:“西贝几乎全是预制菜,还那么贵,实在是太恶心了。” 这条微博迅速发酵,让 “预制菜” 这个行业术语成为全民讨论焦点。贾国龙的反应同样激烈,结束休假连夜从新疆飞回北京,召开记者会晒出菜单证清白,坚称 “西贝 100% 没有预制菜”,并放出 “一定起诉” 的狠话。

争议核心在于对 “预制菜” 的定义分歧。国家六部门 2024 年通知明确了预制菜范围,但实际操作中存在模糊地带。西贝员工解释:“牛腩是提前压好的,门店再加入蔬菜二次加工,这不算预制菜。” 这种 “预加工≠预制菜” 的行业认知,与消费者 “非现做即预制” 的朴素理解形成巨大鸿沟。更具戏剧性的是,贾国龙曾公开表示 “好菜全是预制出来的”,这番过往言论让如今的 “零预制” 宣言更显尴尬。

信任危机:价格敏感背后的消费心理博弈

这场风波的发酵,离不开西贝长期存在的定价争议。网友晒出的账单显示:3 只莜面蒸饺 29 元,蒙古牛大骨 159 元,“月薪 3 万不敢随便点菜” 的调侃早已在社交平台流传。当 “贵” 与 “预制” 两个标签叠加,消费者的不满便集中爆发。有深圳市民直言:“米其林包子卖 50 元有人买单,是因为明码标价的价值预期,而西贝模糊了现做与预制的界限。”

贾国龙的回应则充满委屈,他强调西贝上半年平均利润率不超过 5%,将外界对价格的质疑称为 “中国餐饮业最大冤案”。这种认知差异折射出餐饮消费的底层逻辑:消费者愿意为食材、服务买单,但拒绝为 “信息不对称” 付费。西贝年初推出的儿童餐 “五大不添加” 承诺,曾收获 230 万家庭客流的信任,而此次争议暴露的恰恰是这种信任基础的脆弱性。

行业启示:透明化才是破局之道

在这场风波中,西贝的战略摇摆更值得玩味。2025 年贾国龙重掌 CEO 后,品牌进行大刀阔斧改革:从 “西北菜” 转型 “欢聚餐厅”,推出 158 元特色烤鸭,强化 “把更好的给孩子” 的家庭定位。这些举措本想打造 “优质平价” 形象,却因预制菜争议陷入信任危机。

事实上,连锁餐饮使用预制菜已成行业常态,《中国预制菜行业发展报告》显示头部企业预制菜使用比例普遍较高。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是否使用,而在于是否透明。罗永浩的 10 万悬赏征集证据,本质上是呼吁 “预制菜标注权”,这与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知情权诉求不谋而合。国际公关协会数据显示,83% 的消费者会因 “信息透明” 提升品牌好感,这或许是西贝最该吸取的教训。

结语

从厨房操作间到社交媒体战场,贾国龙与罗永浩的这场论战,终将在法庭或舆论场落下帷幕,但留给行业的思考远未结束。当预制菜成为餐饮标准化的必选项,当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,“定义之争” 背后其实是信任体系的重建契机。西贝曾用 8 年时间将儿童餐打造成 “中国第一品牌”,证明真诚沟通的力量。或许正如网友所言:“比起争论定义,不如像公示儿童餐食材那样,把每道菜的加工方式亮出来,这才是真正的餐饮自信。” 在这场关于信任的考试中,透明化才是唯一正确的答案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hihuo/4535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