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餐饮加盟

费大厨悄然扩张?它藏着餐饮“稳字诀”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加盟
食客: (5742)
食材: (29)
1

餐饮品牌卷扩张、拼速度,却总在“开三家关两家”?老板们,是不是“越急越做不长久”?当餐君这些年蹲过夜市大排档、聊过百位餐饮老板,见过太多品牌“半年开10店,一年关8店”——但最近在上海、深圳的商圈转了半个月,我发现费大厨的门店越开越密,排队的人却一点没少。

费大厨悄然扩张?它藏着餐饮“稳字诀”

当其他餐饮品牌忙着“跑马圈地”时,费大厨却用“慢扩张”杀出重围——不是“不敢扩张”,是摸透了高端餐饮的“扩张密码”:用户要的不是“更多店”,是“更稳的体验”。

“费大厨扩张”?它偷偷干了件“笨事”:把“一道菜”刻进用户心智

上周在上海静安寺的费大厨门店,我排了40分钟队才吃上辣椒炒肉。邻桌的老顾客跟我唠:“我每周来三次,就认这口——肉嫩、辣香、锅气足,换个店味儿不对,我可不买账。”

这场景像极了三年前我带团队做卤味连锁的经历。当时我们学某网红品牌“快速拓店”,结果三个月开了20家,三个月后又关了15家。后来蹲在门店观察才发现:用户不是不爱吃卤味,是“这家卤味和那家卤味没差别”——汤底味道飘忽、分量时多时少、连包装袋都像“随便印的”。

费大厨悄然扩张?它藏着餐饮“稳字诀”

费大厨的聪明,是把“扩张”的重心从“开店数量”转移到了“产品确定性”上:

  • 一道菜打天下:从湖南走到北上广,菜单始终围绕“辣椒炒肉”做文章,连小料台的酸豆角、蒜片都统一配比;

  • 供应链死磕细节:辣椒必须用湖南衡东的朝天椒,猪肉只选300斤以内的土猪前腿肉,连炒菜的锅都定制了“导热均匀的铸铁锅”;

  • 体验标准化:服务员培训时会反复强调“炒肉要颠锅8次”“出锅前淋半勺茶油”——这些“笨功夫”,让用户在深圳吃的辣椒炒肉,和在长沙吃的分毫不差。

我去费大厨的中央厨房参观,生产总监跟我说:“我们试过用机器炒肉,速度快了3倍,但用户说‘没锅气’;后来还是坚持人工炒,哪怕每天多付200块人工费。”

餐饮扩张的“笨事”,是把“一道菜”做成“用户的味觉记忆”;费大厨的扩张,不是“开更多店”,是“让更多人记住同一口好味道”。

“不着急”的底气:费大厨的“稳”,藏在“用户需求”里

前两年,我接触过一家新锐湘菜馆,学费大厨做“辣椒炒肉”,结果半年就凉了。老板委屈:“我们菜品一样、装修更潮,咋就没人来?”

费大厨悄然扩张?它藏着餐饮“稳字诀”

我去门店蹲了三天,发现问题出在“用户场景”里:费大厨的门店大多开在社区或写字楼附近,主打“家庭聚餐”“朋友小聚”;而那家新湘菜馆开在商圈,客单价定得比费大厨高30%,用户来吃顿饭相当于“吃掉半天工资”,自然舍不得常来。

费大厨的“不着急”,恰恰是“把用户的钱包和需求摸透了”:

  • 价格带卡得准:人均80-100元,比高端湘菜馆低一半,比街边小馆高20%,刚好卡在“家庭聚餐能接受、朋友聚会不心疼”的位置;

  • 场景适配度高:门店装修走“烟火气”路线,没有花里胡哨的摆盘,连菜单都是手写的“土味标语”——“辣椒炒肉,辣得香才够味”;

  • 复购靠“人情”:服务员会记住老顾客的偏好:“张哥,今天给您多放两勺酸豆角”“李姐,您家孩子爱吃嫩的,肉炒老点儿我再给您炒份”。

我有个做餐饮供应链的朋友,总说“高端餐饮要靠‘稀缺感’”。后来他学费大厨,在二线城市推“社区湘菜馆”,人均70元,主打“妈妈的味道”,结果半年开了5家店,复购率稳定在40%——用户说:“在这儿吃饭,就像回自己家厨房,踏实。”

这让我想起做直播时的教训:以前卖零食总追“网红款”“限量款”,结果用户买了就后悔“不如老款好吃”。后来我们改了策略:“经典款永不过时,升级只升级品质”——复购率从15%涨到30%。餐饮行业的“稳”,从来不是“我有多特别”,是“用户有多习惯”。

“扩张”的终极答案:费大厨把“湖南味”变成了“中国味”

现在再看费大厨的扩张,本质上是抓住了餐饮行业的两个底层变化:

1. 用户从“尝新鲜”转向“找熟悉”

十年前,大家下馆子图“新鲜”,专挑“没吃过的菜系”;现在,食品安全、口味稳定成了刚需——费大厨的“辣椒炒肉”,让用户觉得“不管在哪儿吃,都是那个味儿”,自然愿意反复消费。

2. 品牌从“地域标签”转向“全国通用”

很多地方菜系难走出本地,是因为“太有地域特色”——比如有的湘菜馆用本地发酵的酸菜,北方用户吃不惯;而费大厨的辣椒炒肉,把“辣”调得“香而不燥”,连广东用户都能接受。我去深圳门店观察,有个香港游客吃完说:“这辣味不冲,能接受,下次带家人来。”

这让我想起带团队做地方零食的经历。我们有一款湖南酱板鸭,刚开始只在省内卖,后来改了配方:减少辣度、增加甜鲜味,包装上印“湖南老手艺,全国都能吃”,结果半年卖到了全国20个城市——用户说:“不是不爱吃辣,是想要‘辣得舒服’的味儿。”

餐饮扩张的“终极答案”,是把“地域味”变成“全国味”;费大厨的扩张,是用“熟悉感”打破了“地域限制”。

给食品老板的启示:扩张不是“开更多店”,是“做更稳的体验”

最近很多餐饮老板问我:“我们也想学费大厨扩张,但怕‘开一家亏一家’,咋办?”

我的答案是:“扩张”的前提,是“把一件事做透”。

费大厨用了10年时间,把“辣椒炒肉”做成了“国民湘菜”,才敢大规模扩张。我之前带团队做的一款手工米粉,刚开始学别人“快速开店”,结果因为“米浆磨得不够细”“汤底熬得不够久”,被用户吐槽“不如楼下摊儿的好吃”,半年关了3家店。

后来我们蹲在厨房打磨工艺:磨米浆用石磨,熬汤底用筒骨+老鸡,连葱花都要现切——3个月后,复购率涨到50%,这才敢开第二家店。

扩张不是“开更多店”,是“让更多人相信你的‘好’”;费大厨的扩张,是给所有餐饮人上了一课:真正的“快”,藏在“慢功夫”里。

费大厨悄然扩张?它藏着餐饮“稳字诀”

餐饮行业的“胜负手”,藏在“一顿饭的确定性”里

离开费大厨门店那天,服务员跟我说:“我们老板常说,‘开100家店不难,难的是让100家店都好吃’。” 这句话让我突然想起做食品直播的第七年,有个老粉留言:“我不是买你的货,是买你说的‘和家里做的一样’。” 

那一刻我懂了:餐饮行业的本质,从来不是“卖多少份菜”,是“让用户吃多少次都觉得‘值’”。

费大厨的“悄然扩张”,从来不是靠“资本催熟”或“营销炒作”,而是靠“把一道菜做10年”“把一家店服务1000次”的坚持。

在这个“快”到让人眩晕的时代,用户需要的不是“更多选择”,是“更少的犹豫”——一顿稳定的好饭,一家靠谱的餐厅,就是最能穿越周期的“餐饮密码”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jiameng/3959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