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三餐饮食

看似“健康”的饮食方式,正悄悄导致这种精神疾病发生

餐饮供应链:三餐饮食
食客: (4083)
食材: (27)
1

直角肩,蚂蚁腰,反手要摸到肚脐眼;天鹅颈,竹竿腿,腰窝上面是马甲线。如今在流行文化的大肆渲染下,“瘦即正义”成为了一种难以撼动的审美信仰。“管住嘴,迈开腿”不再仅仅是减肥的权宜之计,而是将其视为一种追求健康体态、抵抗岁月痕迹、提升个人魅力的生活哲学。

随着流行文化的推动与科学研究的深入,“节食”这一概念被赋予了多重意义。它既是管理体重、塑造身材的有效工具,也是促进身体健康、焕发青春活力的关键所在。

但很多人忽视了一点:“节食”和“厌食”仅有一字之差,但二者之间却存在巨大差距,可能使人们陷入漫长且难以摆脱的心理与生理困境的风险。

看似“健康”的饮食方式,正悄悄导致这种精神疾病发生

厌食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

节食,通常被视为一种可控且普遍的饮食管理方式,旨在健康或减肥;而厌食,则是一种严重的心理和行为障碍,是神经性厌食症的核心特征。

“节食”作为时尚的生活方式,具有很大的迷惑性,使得许多人陷入其中而不自知。他们可能每天都在坚持所谓的“节食”,却浑然不知“厌食”的阴影已经悄然笼罩。

虽然“节食”不是“厌食”的原因,很多采用“节食”作为饮食方式的人,不一定就会被“厌食”缠上。但是“节食”却是“厌食”最好的伪装和掩护,它以一种看似合理、健康的方式存在,使得“厌食”行为得以隐匿,不易察觉,迷惑了他人,困住了自己。

当我们放弃高热量的汉堡、炸鸡,拒绝高糖分的可乐、奶茶,减少高碳水的米饭、面条,转而选择蔬菜水果、优质蛋白、全谷主食时,我们确实是向更健康、均衡的饮食生活迈出了重要一步;

当我们有意识地减少每次进食的分量,控制每天进食的次数,甚至尝试采用过午不食或定期辟谷的轻断食方式,我们无疑是在遵循科学研究中的饮食原则,旨在优化身体的代谢功能和进一步提升健康水平;

当我们开始精确计算饮食热量和卡路里,仔细查看所有食物的营养成分表,严格把控食物种类和来源时,这一系列行为也并未偏离健康饮食的范畴,反而体现了对饮食质量的更高追求和对自身健康的负责任态度。

但恰恰是因为这些看似“干净饮食”或“健康饮食”的正常且合情合理的行为,有时却可能掩盖了神经性厌食症患者所表现出的特定症状,比如明显的体重下降、极端地自我挨饿、过度地在意身材,以及缺乏灵活性、呈现僵化性、保持极端性的饮食模式。

因此,从饮食方式和饮食风格的角度,当局者意识不到“这可能是个问题”,旁观者也意识不到“是不是出了问题”,难以识别“厌食”的踪影。

更重要的是,通过“瘦骨如柴”来判断一个人是不是“厌食”,是对神经性厌食症最大的误解和偏见。神经性厌食症并没有特定的体重界限。也就是说,我们不能仅仅因为一个人“不瘦”,就否认“厌食”的可能。实际上,微胖或体格大的人也可能患有非典型神经性厌食症。

从“节食”到“厌食”,从“健康进食”到“进食紊乱”再到“进食障碍”,是一个逐渐演进的过程。不健康行为的频率和程度逐渐加大,直至达到临床“显著”诊断级别时,人们往往已经深陷其中。“第一次出现症状”在大部分时候是很难定义的,而“意识不到是问题”这一心态,往往让“厌食”得以堂而皇之地存在,甚至发展至难以收拾的地步。因此,一个人是否与食物建立了不健康的关系,是提前识别“厌食”风险的关键。

看似“健康”的饮食方式,正悄悄导致这种精神疾病发生

当食物带来的不再是满足时可能就意味着失控了

食物之于我们的意义,已经远远超越了简单的“果腹”和“生存”层面。

低落时,食物能给予即时的慰藉;高兴时,食物则能带来加倍的快乐。它成为了情感交流的媒介,我们在享受食物的过程中,也是在表达爱意、汲取快乐、缓解压力、建立联结。

人们的进食行为与对外表的态度,构成了一个广泛的谱系,一端是“正常进食”,另一端则是“进食障碍”。

“正常进食”是有规律的、均衡的、灵活的,不会出现“要么一口不吃,要么大吃特吃”的极端;也不会因为“多吃一口”“多长一斤”,就陷入内疚自责的情绪之中;更不会在进食时,眼中看到的不是食物本身,而是冰冷的数字或卡路里。

“进食障碍”则截然相反,是刻板的、僵化的、极端的,患者往往对食物和体重有着扭曲的认知,并表现出过度的控制欲,导致进食行为严重偏离正轨。

而在这个谱系中,还存在一个“进食紊乱”的灰色地带,它充满了无序、混乱与模糊,而“节食”“厌食”“暴食”恰恰就游离其中。在这里,少吃一口可能被视为健康自律的体现,但也可能是厌食症的预兆;多吃一口或许只是暂时的放纵,却也可能成为暴食行为的触发点。我们在这个灰色地带中徘徊不定,既不确定自己的行为是否已跨越正常的边界,也不清楚自己是否正一步步走向进食障碍的深渊。

我们很难在“节食”和“厌食”之间划出一条明确的界限。如果以是否“吃了就想吐”“难以自控地催吐催泄”“瘦到皮包骨”来衡量,那么当事人往往已经深陷神经性厌食症的困境之中,承受着巨大的生理折磨和饱受着难言的情感痛苦。

然而,我们可以为自己设定一个更易于把握的警示信号:当我们发现食物带来的不再是满足与愉悦,而是焦虑、内疚、自责,甚至是一种无法自控的痛苦感受时,这便是一个提醒,表明我们可能已踏入进食紊乱的灰色地带,面临着滑向“厌食”边缘的风险。

虽然“对增重和变胖的强烈恐惧”是诊断厌食症的重要依据,但是,把一切简化为“因为胖”或“害怕胖”,会让我们误入“厌食”就是“自己作、瞎减肥、不自信、太虚荣”的有毒逻辑。

不合理的“减肥”和“节食”,乃至“厌食”和“暴食”,其实只是一种症状,就像病毒感染之后的咳嗽、发热一样,它们是身体或心理出现问题的信号。实际上,失控的进食方式背后,潜藏的是失控的情绪调节。

在这个“胖即原罪,胖即有病,胖即懒惰,胖即不自律”的盛行文化中,“瘦了一切就会变好”的观念成了一种最为简单直接的归因。

“变瘦”被视为一个具体且可操作的目标,仿佛只要达成,就能解决所有与“胖”相关的问题以及生活的所有难题。然而真正引发痛苦的,不是“肥胖”,是他人的异样眼光、社会的集体排斥、亲朋的冷嘲热讽、团体的格格不入;真正厌恶拒绝的,不是“食物”,是自我的无力感、情绪的失控感、生活的绝望感。

当人们感到社会拒绝或遭受排斥时,与生理疼痛相关的脑区也会被“点亮”,产生“受伤”的感觉。在此,饥饿感成为了击败空虚、孤独的最强武器,是人们为了消解痛苦而孤注一掷的尝试。从另一个角度来说,人们是在采用“以痛止痛”的方式,用“饥饿感”掩盖深藏内心的抑郁、焦虑、空虚、孤独和无助。

有时候在他人眼中的问题行为,何尝不是一种“自救”。专注“节食”,可以让人忘记真正的问题,感受“饥饿”,可以让人忽略情感的折磨,让一切看起来没那么糟糕,除了“长胖”。

“饥饿”是人们在体验到难以忍受的内心痛苦时,不计代价地采用的一种当时对他们来说最快速便捷的止痛方式。在那一刻,它成为了手中唯一的“解药”,并因为重复相同的止痛方式而逐渐深陷其中、难以自拔。在作为“唯一稻草”的“饥饿”面前,“好好吃饭”显得如此苍白无力。

在面对“宁死不屈”的“厌食”时,不要问“为什么不吃”,而应该问“因什么痛苦”。对于当局者,“不苛责自己”是战胜“厌食”的第一步,也是最重要的一步;对于旁观者,少一点指责,多一点理解,加一些陪伴,添一份关怀,他们已经很努力,也一直在努力,别说“好好吃饭”,而是“我一直在”。

只期待有一天,“厌食”的你我,可以回归吃饭的本质,感受生活的每一份滋味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sancan/3088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