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风味食品

寻味济宁美食八百年烟火炸蛤蟆

餐饮供应链:风味食品
食客: (1367)
食材: (26)
1

晨雾还没漫过忠义堂的石阶,张记铺子的木格窗已透出暖黄的光。油锅在灶上咕嘟冒泡,张大爷握着竹漏勺的手轻轻一抖,面团在沸油里舒展成圆鼓鼓的模样,金黄的褶皱像极了雨后草间蹦跳的蛤蟆 —— 这便是梁山人从宣和年间吃到今的炸蛤蟆,面香里裹着半座山的故事。

寻味济宁美食八百年烟火炸蛤蟆

一、面香里的寨墙记忆

    宣和三年的深秋,梁山寨的伙房飘着特殊的香气。那时粮草吃紧,负责炊饮的喽啰将仅存的麦面发了,掺上野葱碎扔进滚油,本是急中生智的做法,却让练兵归来的好汉们眼前一亮。面团在油里膨胀成圆胖模样,恰似水泊边常见的蟾蜍,李逵举着油乎乎的面饼大笑:“这蛤蟆,比水里的更解馋!”

    后来运河码头兴起,挑夫们总爱在渡口石阶上蹲成一排,就着咸津津的运河风啃炸蛤蟆。老辈人说,那时的面里要掺榆皮面增加韧劲,油是舍不得多放的,只够让面皮浅浅挂上一层金黄。如今张大爷案头的老面引子,据说还带着当年寨里的麦香,每次发酵时鼓起的气泡,像在重复讲述八百年前那个饥饿又热闹的秋天。

寻味济宁美食八百年烟火炸蛤蟆

二、三揉三醒里的功夫

    真正的梁山炸蛤蟆,藏着三代人传下的手艺密码。头天傍晚就得用山泉水发面,面盆要裹着粗布棉褥焐在炕头,温度得是 “刚摘的棉桃那般暖”。次日清晨加新麦粉揉面,手掌要贴着瓷盆边缘画圈,力道得像给初生的牛犊捋毛,既要有劲又不能太猛,直到面团光得像十五的月亮。

    馅料的配比藏着讲究:新割的小葱要带三分白根,姜末得是凌晨现磨的,再拌上当年的豆瓣酱,顺时针搅出绵密的泡沫。最见功夫的是入锅的瞬间,竹漏勺在油面轻转半圈,让面团先沉下去喝足油香,待边缘泛起金浪时猛地一提,油珠顺着漏勺的孔隙滴落,在灶台上溅出细碎的火星。

     出锅的炸蛤蟆得趁热咬,先是 “咔嚓” 一声脆响,像踩碎了晨露里的蛛网,接着是面香混着葱辣涌上来,烫得人直伸舌头,却舍不得松口。张大爷说:“好蛤蟆要‘外披金甲,内藏锦绣’,面里得有麦秸的清甜,馅里得有土地的辛辣。”

寻味济宁美食八百年烟火炸蛤蟆

三、庙会里的烟火传承

     每年三月三庙会,老街就成了炸蛤蟆的海洋。穿蓝布衫的奶奶们围坐在老槐树下摘葱,竹簸箕里的面粉扬起细尘,在阳光里织成银丝。孩子们攥着铜板在油锅前排成长队,鼻尖沾着面灰也不擦,眼睛直勾勾盯着油锅里翻滚的金黄。

      最热闹是 “祭蛤蟆” 的老规矩。头锅炸好的蛤蟆要先摆在青石案上,对着梁山的方向拜三拜,祈求风调雨顺。有次外地游客好奇询问,张大爷指着远处的山影笑道:“这是谢当年的好汉们,给咱留下这口热乎吃食。”

寻味济宁美食八百年烟火炸蛤蟆

     暮色漫进老街时,最后一锅炸蛤蟆的香气漫过石墙。张大爷收起竹漏勺,在油锅里滴几滴清水,滋啦一声轻响,像给这一天的烟火画上句号。有人说,梁山的魂一半在忠义堂的故事里,一半就在这炸蛤蟆的面香里 —— 八百年过去,风还是那阵风,味还是那个味,守着烟火的人,也还是那群人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shipin/3671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