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餐饮食材药食同源

药食同源发展及现实意义

餐饮供应链:药食同源
食客: (7563)
食材: (6)
1

所谓药食同源,简而言之,就是许多食物既有食用价值,又有药用价值,二者同出一源。"药食同源"这一概念如同一颗璀璨的明珠,历经数千年依然熠熠生辉。它不仅是中医养生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,更是中华民族对自然与人体关系的深刻理解。

追溯药食同源的历史,我们可以发现其源头深深扎根于中国古代先民的生存智慧。早在远古时期,人类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就逐渐认识到某些食物不仅能充饥,还能缓解身体不适。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中记载:"神农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"这段文字生动描述了神农氏尝百草的过程,实际上就是药食同源思想的最早实践。

随着历史的发展,这一理念在历代医家的著作中不断得到完善。东汉时期的《神农本草经》将药物分为上、中、下三品,其中上品药物多具有补益作用,可以长期食用,如人参、枸杞等,这实际上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雏形。唐代孙思邈在《千金要方》中明确提出"食治"的概念,认为"夫为医者,当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;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",将食物疗法置于药物治疗之前。

一、药食同源发展历史

远古至先秦:药食同源的萌芽与理论奠基
起源传说与实践积累:远古时期,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,也逐渐发现了某些动植物的药用价值。“神农尝百草” 的传说便反映了这一过程。当时药物与食物尚未严格区分。此外,火的使用使人类从生食走向熟食,改善了健康状况,是药食同源发展史上的关键一步。
最早的制度与理论:到了周代,宫廷已设有 “食医” 一职,专门掌管天子的饮食调养,可视为世界上最早的营养师。《周礼·天官》中记载了 “以五味、五谷、五药养其病” 等较为成熟的食疗原则。战国时期的中医经典《黄帝内经》提出了 “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” 的膳食平衡理论,并强调了“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”的理念,为药食同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。
西周时期,官方医政制度中出现食医(专门从事饮食营养的医生),且位列“四医”(食医、疾医、疡医和兽医)之首。《周礼》记载:“食医,掌和王之六食、六饮、 六膳、百羞、百酱、八珍之齐”。
《黄帝内经》(成书于战国时期):“药以祛之,食以随之”、“谷肉果菜,食养尽之,无使过之,伤其正也”、“毒药攻邪,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。”
汉唐时期:食疗经验的积累与学科形成
本草与方剂的发展:我国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 《神农本草经》 (成书于东汉)记载了许多药食两用的品种,如大枣、芝麻、山药、葡萄、核桃、百合、生姜、薏仁等。东汉医圣张仲景在《伤寒杂病论》中创制了 “当归生姜羊肉汤” 等药膳名方,至今仍有实用价值。
食疗成为专门学科:唐代是药食同源发展的重要阶段。名医孙思邈在《备急千金要方》中首次设立 “食治” 专篇,明确提出 “夫为医者,当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 的重要思想。其弟子孟诜编著了 《食疗本草》 ,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食疗专著,标志着食疗学已成为一门专门学科。
《淮南子·修务训》(西汉):“神农乃始教民播种五谷……尝百草之滋味,水泉之甘苦,令民知所避就。当此之时,一日而遇七十毒。”(毒,指药物的偏性)
东晋时期,葛洪编撰的《肘后备急方》记录了用豆豉、大豆、小豆、胡麻、牛乳、鲫鱼6种食材预防和治疗脚气病。(这里的脚气病跟现在真菌感染的那种“香港脚”不一样,是韩愈在《祭十二郎文》中说“软脚病”,即现代医学所说的“维生素B1(硫胺素)缺乏症”,与营养不良、维生素B1摄入低有关,是一种常见的营养素缺乏病。)唐代《黄帝内经·太素》:“空腹食之为食物,患者食之为药物”,反映出“药食同源”的思想,也反映了药食开始区分。唐代孙思邈《千金要方·食治》明确阐述药食同源理论并记载大量食疗配方:“安身之本,必资于食”、“用之充饥则谓之食,以其疗疾则谓之药”、“夫为医者,当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,食疗不愈,然后命药”。准确区分了食药的作用,进一步辩证地阐述了食药之间的关系,并把食疗放在首要位置。是食疗保健的理论源泉。《千金要方·食治》总结并发展了唐以前医家及《黄帝内经》中有关饮食的理论,提出“食有偏性”、“五味不可偏盛”、“饮食有节”等饮食原则。书中包含“序论”、“果实”、“菜蔬”、“谷米”、“鸟兽(附虫鱼)”5个篇章,共收录食物155种,其中果实29种、菜蔬58种、谷米27种、鸟兽虫鱼40种。孙思邈的弟子孟诜在《千金要方·食治》的基础上撰写《补养方》,后由明代张鼎增补改编为《食疗本草》。约成书于唐开元年间(713~741年)。是世界最早的药膳学专著,共载文227条,涉及260种食疗品。《食疗本草》在各食物条下主要叙述其药性、功效、禁忌等,对食物宜忌所涉及的方面更加广泛,对时间、用量、食法、产地、妊产妇、小儿、疾患、多食、久食等多方面进行了详述
宋元时期:药膳应用的拓展与丰富
官修医书与老年食疗:宋代官方修订的《太平圣惠方》专设 “食治门” ,收录药膳方剂,并出现了药粥、药酒、药茶等新的剂型。陈直的《养老奉亲书》作为早期老年医学专著,强调 “凡老人之患,宜先以食治,食治未愈,然后命药” ,其中药膳方约占70%。
首部营养学专著:元代御医忽思慧编著的 《饮膳正要》 是我国现存第一部完整的饮食养生学专著。该书药膳方和食疗药十分丰富,并有妊娠食忌、乳母食忌、饮酒避忌等内容,首次从营养学角度强调了饮食对预防疾病的重要性。
宋代《太平圣惠方》专设“食治论”,记载了160首以粥、羹、饼、茶等形式出现的药膳方剂,可用于28种疾病的治疗。
元代忽思慧《饮膳正要》是我国最早的饮食卫生和营养学专著,卷二中介绍了“四时所宜”、“五味偏走”、“服药食忌”、“食物利害”、“食物相反”、“食物中毒”等项;卷三收载230种单味食品,其中米谷49种、兽35种、禽18种、鱼22种、果39种、菜40种、料物诸品28种。对药膳进行了详细的分类总结。
明清至今:药膳体系的完善与现代发展
本草学与养生专著的完善: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收载了许多药膳方,仅药粥、药酒就各有数十则。清代养生学专著更为丰富,如王士雄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介绍了药用食物七门三百余种,袁枚的《随园食单》则介绍了多种药膳的烹调原理和方法。
现代融合与国际化:现代,药食同源的理念与现代营养学、生物医学等相结合,呈现出科学化、精准化、功能化的特点。借助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,快速精准的大规模药食同源资源发现、质量标准化、功效验证和个性化处方成为可能。同时,药膳罐头、保健饮料等产品走向世界,药食同源的理念和实践正加速国际化进程。
明代李时珍的《本草纲目》中收录了许多药食同源的食疗方法,如“枸杞补肾生精,养肝明目,坚精骨,去疲劳,易颜色 ,明目安神 ,令人长寿”等。
清代与药食同源相关的本草专著较多,如沈李龙的《食物本草会纂》刊于1691年。 卷首为本草图。沈氏将药物分为水、火、谷、菜、果、鳞、介、禽兽等10部,收集食物药220种,采辑《本草纲目》及有关食疗本草类之论述。还有宁原的《食鉴本草》、贾铭的《饮食须知》、王孟英的《随息居饮食谱》等。
二、药食同源的文化意义
药食同源不仅是一种养生理念,更是一种生活哲学。它体现了中国人"天人合一"的宇宙观,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;反映了"防重于治"的预防医学思想,提倡通过日常饮食调理来维护健康;蕴含了"中庸之道"的处世智慧,讲究平衡与适度。
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重拾药食同源的智慧,或许能帮助我们找回健康的生活方式。它提醒我们,健康不仅仅依赖于医院和药物,更存在于日常的一粥一饭之中。正如《黄帝内经》所言:"五谷为养,五果为助,五畜为益,五菜为充,气味合而服之,以补精益气。"这种以食养生、以食防病的理念,正是药食同源思想的精髓所在。
药食同源作为中国传统医学的瑰宝,正以其独特的魅力走向世界。它不仅为现代人的健康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,也为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搭建了重要桥梁。在未来的发展中,我们应当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,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深入研究药食同源的作用机制,让这一古老的智慧更好地造福人类健康。
三、合理应用药食同源的四大核心原则
盲目地“药食两用”不仅无益,反而可能有害。请务必遵循以下原则:
辨体施食:是最重要的基本原则,这是中医“辨证论治”在食疗中的体现。每个人的体质不同,适用的食材也截然不同。
寒性体质(怕冷、手脚冰凉、喜热饮):应选用温性、热性的食材,如生姜、红枣、桂圆、羊肉、肉桂等。
热性体质(怕热、易上火、口干、喜冷饮):应选用凉性、寒性的食材,如绿豆、西瓜、莲子、菊花、金银花等。
湿气重(身体沉重、舌苔厚腻、大便粘稠):应选用健脾祛湿的食材,如薏米、赤小豆、山药、白扁豆。
气虚(易疲劳、气短、懒言):应选用补气的食材,如山药、黄芪(建议在医生指导下使用)、红薯、小米。
阴虚(口干咽燥、手心发热、失眠):应选用滋阴的食材,如银耳、百合、桑葚、枸杞。
简单自判: 留意身体对食物的反应。如果吃了某种食物后感到舒服,说明它可能适合你当前的体质;如果出现不适(如腹胀、上火、腹泻),则应停止。
适量为贵,切忌过量:“食养”与“药疗”的核心区别在于力度和速度。食疗效果温和,贵在长期坚持,而非追求速效。
例子: 枸杞虽好,天天大量泡水喝,对于热性体质的人可能引起上火。山药健脾,但一次吃太多也会导致腹胀。
建议: 将药食同源食材作为日常饮食的一部分,而非主食。例如在煮粥、煲汤时少量添加,或定期饮用代茶饮。
因时因地,顺应自然:根据季节和地域环境调整饮食,是中医“天人相应”思想的体现。
春(生发):宜食辛甘发散之品,如韭菜、葱、香椿、枸杞叶,少吃酸涩。
夏(暑湿):宜食清热解暑之品,如绿豆、荷叶、西瓜、苦瓜。
秋(干燥):宜食滋阴润肺之品,如梨、银耳、百合、蜂蜜。
冬(寒冷):宜食温补之品,如羊肉、核桃、桂圆、黑芝麻。
地域:生活在潮湿地区(如南方)的人,应常食薏米、生姜等祛湿食材;生活在干燥地区(如北方)的人,则应注意滋阴润燥。
了解禁忌,安全第一
与药物的冲突:某些食材可能影响药效。例如,服用人参等补气药时,应避免食用萝卜(破气);服用降压药时,慎用甘草(可能导致水钠潴留,影响血压)。
特殊时期:孕妇、哺乳期妇女、婴幼儿等特殊人群,应用药食同源食材需格外谨慎,最好在专业人士指导下进行。
过敏史:了解自身过敏源,避免食用。
四、 药食同源在现代健康生活中的具体应用
将古老智慧融入现代生活场景,是对其最好的传承。
场景一:亚健康状态的日常调理
现代人常见的疲劳、失眠、消化不良等问题,非常适合通过食疗调理。
慢性疲劳、精力不济:
食疗方:黄芪红枣茶(黄芪10克,红枣3-5颗,泡水代茶饮)。适合气虚体质。
日常饮食:多吃山药、小米、鸡蛋等补气健脾的食物。
失眠多梦、心神不宁:
食疗方:百合莲子粥(百合、莲子、小米同煮)。适合阴虚火旺、心神不宁者。
代茶饮:酸枣仁茶(炒酸枣仁捣碎,泡水睡前饮用)。
消化不良、脾胃虚弱:
食疗方:山药薏米芡实粥。这是健脾祛湿的“黄金组合”,非常适合作为早餐。
调味品:烹饪时加入陈皮、山楂,有助于行气、消食。
场景二:慢性病的辅助管理
在规范治疗的同时,食疗能起到良好的辅助作用。
高血压/高血脂:
代茶饮:山楂决明子茶(山楂、决明子各适量,泡水饮),有助活血、降脂。但脾胃虚寒者慎用。
日常饮食:多用海带、芹菜、木耳等食材。
高血糖/糖尿病:
注意:糖尿病患者对含糖量高的药食同源食材(如红枣、桂圆、枸杞)需严格控制量。
推荐:苦瓜、桑叶、肉桂(研究表明有助于改善胰岛素敏感性)可作为辅助食材。
骨关节炎:
食疗方:杜仲牛骨汤。杜仲有补肝肾、强筋骨的功效。
场景三:职场人士的健康守护
针对久坐、用眼过度、压力大等职场问题。
缓解视疲劳:枸杞菊花茶是现代办公室的“标配”。枸杞滋补肝肾、明目,菊花清肝火、明目。
对抗久坐湿气:薏米红豆水(不加米!),利水渗湿,非常适合在办公室当水喝。
舒缓压力情绪:玫瑰佛手茶。玫瑰花疏肝解郁,佛手理气和胃,能缓解紧张焦虑带来的胸闷、腹胀。
场景四:功能性食品与便捷养生
这是药食同源现代化的典型体现。
即食产品:黑芝麻丸(乌发养颜)、黄金果(润肺滋阴)、秋梨膏(润肺止咳)、阿胶糕(补血滋阴,但需辨体)等,让养生变得便捷。
预制药膳:市面上出现的搭配好的养生汤料包,如圣元堂靓汤(康养汤包)只需与肉类同炖即可,降低了家庭应用的难度。
健康饮品:各种以茯苓、黄精、杏仁、葛根等为主要原料的植物蛋白饮料、代餐粉等。
五、温馨提示
始于知识,终于习惯:了解药食同源知识是第一步,将其融入一日三餐,形成习惯,才是健康的关键。
身体是最好的老师:细心感受身体对食物的反馈,不断调整,找到最适合自己的方案。
不替代治疗:对于明确的疾病,药食同源是“辅助”和“养生”,不能“替代”必要的医学治疗。如有严重不适,请及时就医。
咨询专业人士:如果对自己的体质或如何搭配不确定,咨询中医师或专业的营养师是最安全有效的选择。
药食同源的智慧,本质上是教导我们与自然和谐共处,通过日常饮食来维护身体的平衡。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,掌握这一智慧,无疑是主动管理健康、提升生活品质的一把金钥匙。
药食同源发展及现实意义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yaoshitongyuan/5378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