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西贝预制菜风波下透明才是餐饮信任的“定盘星”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3281)
食材: (119)
1

“花98块点的羊杂汤,竟是塑料盒里倒出来的预制菜。”西贝预制菜事件中,一位消费者的吐槽戳中了无数人的痛点。这场由罗永浩的微博吐槽引发的舆论风暴,本质上并非预制菜与现做菜的对立,而是暴露了餐饮行业信息透明与消费者信任之间的深层矛盾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下透明才是餐饮信任的“定盘星”

 从“起诉威胁”到“公开致歉”的反转

2025年9月10日,罗永浩在微博吐槽西贝“几乎全是预制菜还卖高价”,拉开事件序幕。西贝客服当即否认使用预制菜,称招牌菜均为现场制作。创始人贾国龙坚称“西贝100%没有预制菜”,宣布起诉罗永浩,并推出“罗永浩菜单”自证清白,同时开放后厨参观。

然而,西贝这种强硬姿态并未平息争议。罗永浩在直播中展示了西贝后厨使用的冷冻食材,直指西贝“玩文字游戏”,回避消费者对“预制菜”的朴素认知。网友也纷纷晒出预制菜包装图,西贝“子品牌遗留”的解释难以服众。

 舆论发酵一周后,西贝的态度出现逆转。9月15日,其官方微博发布致歉信,承认“生产工艺与顾客期待存在较大差异”,并承诺10月1日前完成整改。至此,这场拉锯战以罗永浩宣布“事件告一段落”暂告结束。

不是预制菜“原罪”,而是信任的崩塌

纵观全程,消费者的愤怒从未指向预制菜本身。真正让消费者不满的,是西贝三重信任裂痕的叠加,是西贝对消费者的欺骗。

一是知情权的漠视。西贝将保质期长达18-24个月的腌制冷冻食材加热后当作“现做”菜品售卖,却未在菜单或服务中任何环节主动告知。当媒体探访后厨,“现做”的谎言不攻自破,这种刻意隐瞒本质上是对消费者知情权的侵犯。

 二是价值感的失衡。西贝预制菜的定价远超市场合理范围:99元的蒙古牛大骨比同类产品贵近40%。消费者愿意为堂食买单,是包含了即时烹饪、场地服务等体验价值的,而预制菜省去了这些成本却维持高价,难免让人心生“花现做的钱吃预制菜”的受骗感。

三是沟通姿态的傲慢。从“1.8万名伙伴跟罗永浩之战”的全员大会,到42页公开信发半小时就删除的自相矛盾,再到贾国龙称罗永浩为“网络黑嘴”的过激言论,西贝始终在“教育消费者”而非正视问题。

 透明化让预制菜成为“明白菜”

西贝风波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预制菜行业的普遍困境:我国预制菜产业已达数千亿元规模,但标准缺失、信息模糊、监管不一的问题,让消费者始终难以安心 。

企业自律是基础。餐饮品牌应主动打破信息壁垒,放弃“遮遮掩掩”的心态。明确标注菜品属性——是“现做”“半预制”还是“复热预制”,更要公开核心信息,包括食材来源、加工流程、保质期等,让消费者清楚“高价”是否匹配优质食材或现制工艺 。部分品牌已尝试差异化标注与定价,反而提升了消费者满意度,这正是透明化的价值证明。

标准完善是支撑。目前预制菜缺乏全国统一标准,“什么是预制菜”“添加剂怎么用”“标签怎么标”都存在模糊空间。国家卫健委主导的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草案已通过审查,即将征求意见,这为行业划定红线提供了契机。监管部门需加快标准落地,对“用预制菜冒充现做菜”的欺诈行为从严处罚,用统一尺度筑牢安全底线 。

消费者参与是动力。知情权不仅是权利,更是监督力量。从罗永浩呼吁的“预制菜立法透明化”,到网友对食材信息的追问,消费者的每一次关注都在推动行业进步。

本文发布于2025年09月26日22:51,已经过了45天,若内容或图片失效,请留言反馈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当餐优选,您身边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伙伴。当餐为餐厅、酒店、茶饮、团餐、食堂等各类餐饮企业,提供涵盖蔬菜禽肉、米面粮油、调味料、饮料饮品及简餐原料等全品类食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。依托稳定高效的供应链,保障当餐食材品质与配送时效,让餐饮采购更省心,经营更高效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4920.html


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