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7758)
食材: (36)
1

2025年9月10日,罗永浩一条“西贝全是预制菜还贵”的微博如平地惊雷,12小时内引爆3.2亿次阅读。面对汹涌舆情,西贝客服先以“牛大骨现煮、莜面手搓”为由否认预制菜争议,次日创始人贾国龙更放出“起诉罗永浩”的强硬表态,将事件推向“品牌对抗消费者”的舆论漩涡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这场由预制菜引发的信任危机,撕开了餐饮行业最敏感的神经:当“现制人设”遭遇供应链真相,当消费者知情权与品牌利益碰撞,企业该如何通过危机公关重建信任?西贝的应对路径,恰似一面棱镜,折射出餐饮品牌在舆情风暴中的生存逻辑与致命盲区

餐饮危机公关的共性痛点

自媒体时代,餐饮品牌常因反应滞后、态度对抗、信息模糊陷入危机漩涡,西贝事件折射出行业普遍存在的信任管理短板。西贝此次预制菜风波,击中餐饮品牌在危机公关中常犯的4大问题:”发布不及时,信息不对称,清者自清的错判,忽略公众情绪“,4个问题几乎全中,一个都没落下!真的挺为西贝的危机公关团队捏一把汗的!

1舆情响应的“时间差”陷阱

餐饮行业负面信息的传播速度已进入“秒级时代”。《2024中国餐饮舆情报告》显示,餐饮负面事件从曝光到登上热搜的平均时长仅2.3小时,而85%的企业首次回应耗时超过4小时,错失最佳引导窗口。西贝在罗永浩微博发布12小时后才由客服作出模糊回应,期间短视频平台相关吐槽内容已产生1.8万条二次创作,话题阅读量突破5亿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对比瑞幸2024年“生椰拿铁异物事件”:3小时内锁定问题门店,1小时发布“调查承诺”声明,24小时公开原料检测报告,最终将负面影响控制在72小时内。两者效果差异显著,数据显示,舆情响应每延迟1小时,负面信息传播量将增加35%(来源:清博舆情监测系统)。

2信任阈值下降与“双重标准”危机

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的信任正变得脆弱且敏感。中国消费者协会2024年数据显示,“宣传与实际体验不符”类投诉占比达37%,其中“预制菜隐瞒标注”成为新热点。餐饮界认为,消费者并非排斥预制菜本身——美团研究院调研显示68%受访者可接受预制菜——但极度反感“高价买预制”的价值欺骗。

西贝长期以“手工莜面”“现熬骨汤”构建“西北民间菜”人设,门店客单价高达80-100元,却未主动公示72%菜品使用预制菜的供应链真相(来源:西贝2024年供应链报告)。这种“用现制营销掩盖预制本质”的做法,触碰了消费者“花多少钱买多少价值”的心理底线。当品牌用‘妈妈的味道’包装工业流水线产品,用‘现场制作’掩盖微波炉加热流程,信任的崩塌只是时间问题。

3创始人IP化的“双刃剑”效应

创始人个人形象与品牌声誉的深度绑定,正成为餐饮行业的新风险点。新抖数据显示,2024年餐饮品牌创始人相关言论引发的舆情事件占比达42%,其中38%因“情绪化表态”激化矛盾。西贝创始人贾国龙“起诉罗永浩”的强硬言论发布后,品牌好感度单日暴跌28%,#西贝店大欺客#话题阅读量激增2.1亿(来源:新抖舆情监测)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对比海底捞2023年“预制菜争议”中,CEO张勇以“我们确实有做得不够透明的地方”开场,公开致歉并推出“预制菜公示专区”,3天内舆情正面转向率达58%。我们认为,危机中的创始人应当是共情者而非对抗者,需传递‘理解-反思-改进’的信号,而非将个人情绪凌驾于品牌利益之上。”这种策略差异直接体现在经营数据上:海底捞事件后门店客流恢复速度比西贝快3倍。

西贝危机公关的败笔拆解

从事实回应到创始人言行,西贝步步偏离“真诚沟通”核心,将单一产品争议升级为品牌价值观对立

1、回应话术的“逻辑漏洞”

西贝客服的回应陷入“部分肯定即整体否定”的逻辑悖论:强调“牛大骨现煮、莜面手搓”的同时,对占比72%的预制菜品避而不谈(来源:西贝2024供应链报告)。这种“用局部真实掩盖整体真相”的策略,被消费者质疑“玩文字游戏”。中国消费者报实测显示,西贝门店热销的“西红柿浇汁莜面”实为预制料包加热,与客服“现场制作”的说辞矛盾。

对比海底捞2023年预制菜争议的应对:主动公开30%菜品使用预制菜的事实,上线“预制菜公示专区”,标注每道菜的制作方式与原料来源。两者策略差异直接影响舆论走向,数据显示,海底捞事件后消费者信任度回升速度比西贝快2.3倍(来源:CBNData消费者调研)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餐饮品牌公关/危机战略专家鹤九老师认为,危机中的模糊回应比沉默更危险——消费者会自动补全负面信息,将‘未提及’等同于‘全部有问题’。

2创始人角色的“越界表态”

贾国龙“起诉罗永浩”的强硬言论,将品牌置于消费者的对立面。新抖数据显示,该言论发布后24小时内,#西贝店大欺客#话题阅读量激增2.1亿,品牌好感度从事件前的68分跌至40分(百分制),其中“不会再消费”的负面评论占比达53%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创始人在危机中应扮演“共情者”而非“对抗者”角色。餐饮界认为,贾国龙的表态违背了危机公关“三不原则”:不将个人情绪凌驾于品牌利益、不激化与公众的矛盾、不转移问题焦点。对比新东方董宇辉“小作文事件”中,俞敏洪“道歉+调整管理层”的低姿态,西贝的“硬刚”策略显然失焦。

鹤九认为,创始人发声的核心是传递‘我们在乎你的感受’,而非证明‘我们没错’。当贾国龙说‘起诉’时,消费者听到的是‘你的质疑不重要’。这种认知偏差直接导致西贝在社交媒体上失去中立公众的支持,舆情监测显示,事件第三天中立舆论占比从45%降至22%。

3舆情监测的“滞后性失误”

西贝在舆情响应上暴露严重的监测盲区。罗永浩微博发布于9月10日18:30,而西贝首份正式声明迟至9月11日12:00发布,间隔17.5小时,错过短视频平台的黄金扩散期。数据显示,事件发酵6小时后,抖音相关吐槽视频播放量已破亿,形成“平台联动-二次创作-媒体跟进”的传播闭环,此时西贝仍未启动正面回应机制。

对比太二酸菜鱼2024年“酸菜包争议”的应对:通过AI舆情系统30分钟锁定微博质疑,2小时内发布原料检测报告,4小时开启“酸菜制作直播”,全程掌握舆论引导权。太二事件从爆发到平息仅用72小时,而西贝争议持续发酵超14天,负面信息累计曝光量达23亿次。

西贝舆情发酵关键时间轴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4信任修复的“空白动作”

西贝在危机后的信任修复环节几乎毫无作为:未推出任何补偿措施,未公开供应链整改计划,甚至未向消费者致歉。这种“冷处理”策略与行业常规做法背道而驰。数据显示,68%的消费者认为“明确的改进措施”是重建信任的关键,而西贝的沉默让公众感知不到品牌诚意(来源:CBNData《2024餐饮消费信任报告》)。

对比蜜雪冰城2023年“卫生事件”的修复方案:24小时内全国门店发放200万张5元优惠券,邀请消费者参与“透明工厂”直播监督,创始人公开道歉并承担管理责任。这些动作使蜜雪冰城30天内客流恢复至事件前的92%。

西贝应对此次预制菜风波有三个关键修复节点:事件3天内启动补偿机制、7天内公示整改计划、15天内邀请第三方监督。正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专家所言:“危机公关的终点不是事件平息,而是让消费者看到‘你真的在改’——西贝连起点都没触及。”

预制菜时代的危机应对指南

透明化公示、分级响应、共情沟通,餐饮品牌需构建“预防-应对-修复”全链条机制,将危机转化为信任升级契机

1供应链透明化:从“隐瞒”到“主动公示”

破解预制菜信任困局的核心在于重建信息对称。参考日本《食品表示法》对预制菜的分类标准,餐饮企业可将菜品划分为“中央厨房预制”“门店现制”“预制+现制组合”三大类,并明确标注加工时间、储存方式及预制比例。中国烹饪协会2024年发布的《预制菜透明化倡议》中特别强调:“消费者的知情权不是选择题,而是品牌的必修课。”

眉州东坡2024年的实践颇具参考价值。该品牌在全国门店推行“明厨亮灶2.0”系统:电子屏实时显示每道菜品的制作流程,扫码可查看原料溯源信息,其中“东坡肘子”等预制菜品标注“中央厨房预制,门店加热时间15分钟”,“现炒时蔬”则标注“当日到店,现场炒制”。这套系统实施后,门店客流回升15%,预制菜相关投诉下降62%(来源:眉州东坡内部经营数据)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2危机响应标准化:构建三级响应体系

餐饮企业需建立“一线员工-公关团队-管理层”的三级响应机制,确保舆情处置的时效性与专业性。中国连锁经营协会建议:一线员工需在2小时内完成初步响应,确认问题并记录诉求;公关团队6小时内发布事实澄清声明;创始人或高管24小时内传递品牌价值观与整改承诺。

喜茶2025年“植脂末争议”的应对堪称范本。事件曝光后1小时,门店员工统一回应:“我们正在核查原料信息,将在3小时内公布结果”;3小时后公关团队发布声明,承认部分产品使用植脂末并附上检测报告;24小时内CEO聂云宸直播拆解供应链,展示“0植脂末新品研发进程”,并宣布30天内完成全产品线升级。这套组合拳使品牌信任度48小时内回升至事件前水平,印证了《2024餐饮危机公关案例集》中的结论:“73%的成功危机应对案例,关键在于响应速度与整改动作的协同。”

3创始人沟通策略:从“明星IP”到“理性掌舵者”

创始人在危机中的言行需遵循“三不原则”:不发表情绪化言论、不与公众形成对抗、不替代专业公关团队发声。《哈佛商业评论》2024年研究显示,危机中展现“克制与共情”的创始人,其品牌信任修复率比“强硬辩解”者高出40%。

蜜雪冰城创始人张红甫2023年的表现提供了正面参照。当“卫生问题”视频曝光后,他仅用15秒发布简短致歉视频:“对不起,是我们管理不到位,所有问题我们都会负责到底。”后续整改细节则由公关团队分阶段公布:3小时关闭涉事门店、12小时公布全国门店排查计划、24小时推出“阳光厨房”直播监督系统。这种“创始人定调+团队执行”的模式,既传递了重视态度,又避免了个人言论风险。

4信任修复闭环:补偿与体验升级

实质性补偿与场景化沟通相结合,是重建消费者信任的有效路径。CBNData《2025预制菜消费趋势报告》显示,68%的消费者可接受预制菜,但要求“知情权+选择权”,其中53%表示“合理补偿能提升原谅度”。

外婆家2024年推出的“透明化套餐”颇具创新性:将菜品分为“全现制尊享版”(客单价+30%)与“预制+现制实惠版”(客单价-20%),消费者可自主选择。配合“后厨开放日”活动,邀请顾客拍摄莜面制作全过程并发布短视频,品牌满意度提升23%。对比西贝事件中“零补偿+硬刚”的策略,外婆家的做法证明:危机中的每一次真诚沟通,都可能成为品牌升级的契机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西贝预制菜风波,是一堂价值千万的行业公开课。它撕开了三个残酷真相:

第一,预制菜不是原罪,欺骗才是。消费者反感的从来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“用现做营销割韭菜”的虚伪。餐饮品牌与其纠结“是否用预制菜”,不如思考“如何让预制菜赢得尊重”——比如真功夫的“预制菜但非油炸”健康定位,老乡鸡的“中央厨房全透明直播”,都证明预制菜可以成为品牌加分项。

西贝预制菜风波是餐饮公关生死课

第二,危机公关的核心是“人”,不是“事”。贾国龙的“起诉威胁”,本质是将品牌与消费者对立。餐饮是“人对人”的生意,当品牌用法律武器对抗公众情绪时,早已偏离了“服务消费者”的初心。真正的危机公关,是“蹲下来听消费者说”,而不是“站起来教训消费者”。

第三,信任是餐饮品牌的生命线,且修且珍惜。西贝用20年建立的“西北菜代表”形象,可能因一次公关失误受损。餐饮界需明白:消费者的信任像玻璃,一旦破碎,即使修复也会留下裂痕。与其事后花百万公关费“擦屁股”,不如事前在供应链透明、员工培训、沟通机制上多投入一分。

预制菜时代已来,餐饮品牌的竞争,终将回归“真诚与透明”的本质。西贝事件不是结束,而是行业反思的开始——当所有品牌都能坦然面对“不完美”,并用心守护消费者知情权时,或许才是中国餐饮真正成熟的标志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4524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