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未来几年,餐饮得换种赚钱思路了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6123)
食材: (33)
1

今天的中国餐饮行业,正在发生一些深刻的结构性变化。

什么结构性的变化?

从规模至上,到信任第一

这场关于预制菜的风波,或许是今年最受关注的一个话题。

9月初,罗永浩发布微博,质疑西贝使用预制菜却未告知消费者;随后,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回应,“西贝没有一道预制菜”,引爆全网讨论;每个顾客,都在担心吃到预制菜,每个店家,都在拼命证明自己不是预制菜。

为什么一个始于“菜是不是现炒的”简单问题,最后却越吵越乱,成了一场关于信任的巨大危机?

我们需要了解几个基本事实。

事实1:整个事件不是事实之争,而是定义之争。

很多人觉得,贾国龙在撒谎。他一边说“西贝没有预制菜”,一边又用了非门店现做的半成品。但奇怪的是,他却敢把后厨开放,让你随便看。

为什么?

因为,在很多行业人士看来,只有“塑料包装,微波炉复热”的料理包,才叫预制菜。而中央厨房处理的牛腩、羊腿,属于“预处理食材”,不算。但在大多数消费者看来,只要不是在餐厅后厨从头到尾现做的,都算预制菜。

一方是“行业定义”,另一方是“大众定义”。双方的标准从一开始就不在一个频道上,自然就“鸡同鸭讲”。

这不是关于“做没做”的事实之争,而是关于“叫什么”的定义之争。

未来几年,餐饮得换种赚钱思路了

事实2:对规模化的餐饮品牌,预制菜是安全和效率的更优解。

我们都有一个朴素的认知:一家小饭馆,老板每天早上去菜市场买新鲜蔬菜回来现炒,肯定比用工业化的半成品要安全。

在单体小店的模式下,这个认知,大概率是对的。但当一家餐厅,变成200家、500家全国连锁时,情况就完全反过来了。

你想想,到底是管理一个集中的中央工厂容易,还是管理200个分散的、各自采购的后厨容易?你如何确保那200家门店,今天买的西兰花,都没有农药残留?明天买的牛肉,都没有变质?

分散采购,意味着风险的指数级放大。而中央工厂的模式,恰恰是通过集中采购、标准化处理、全程冷链,把食品安全的风险,降到了最低。

事实3:既然两边聊不到一起,那透明化就是最后的解决方案。

当“行业定义”和“大众定义”的冲突已经不可调和,当“工业化效率”和“后厨安全”的逻辑又如此反常识,再争论下去,已经没有意义。最终的解决方案,只能是:把选择权,还给消费者。

我们可以看到,有些品牌,已经这样做了。比如,罗老师直播用来举例子的老乡鸡。

在这次产业大会上,老乡鸡的董事长束小龙,就首次公开分享了他们的做法。他们选择,坦诚地在门店公示菜品的“预制等级”:70%是餐厅现场加工,28%是工厂预制、门店现做,2%是成品冷链配送。为了让你彻底放心,他们还发布了一份20万字的《菜品溯源报告》,把每个菜的前世今生,都给你讲得清清楚楚。

又比如,主打地方菜系和“小炒”概念的大米先生、大碗先生。他们,也选择直接“打明牌”。你不是担心我用料理包吗?那我就在后厨,架个摄像头开直播。你不是担心我店里不干净吗?我开放透明的可视厨房,你想看随时就能看。

复盘完整场风波,无论背后的原因有多复杂,你都能很明显地感觉到:

虽然预制菜,确实带来了更大的规模,更高的效率。但是,大家对这套“看不见”体系的信任,真的已经到极限了。

未来餐饮的出路,不是放弃规模,而是告别规模崇拜,寻找规模、效率和体验的平衡。在追求规模和效率的同时,重建信任。这就是2025年,中国餐饮行业正在发生的第一个深刻变化:

经营的重心,正在从B端的“规模至上”,彻底转向C端的“信任第一”。

从狂热烧钱,到必须理性

除了预制菜,“外卖大战”,一定也是今年中国餐饮的一个关键词

2月,京东携百亿补贴、30分钟送达口号,高调入局;4月,阿里升级“闪购”迎战,打通即时零售+外卖场景;5月,美团迅速反击,要“用效率赢回价格战”;6月,平台补贴常态化:红包、免配送、0元购成为标配。在这种刺激下,单量屡创新高。7月,日均不到1亿单量的外卖市场,一度在单日冲到2亿单。

但热闹的同时,一个奇怪的现象出现了。所有人都在说,我干了多少单,但几乎没人提,我赚了多少钱。

根据数据,阿里三季度的外卖业务亏损,预估350亿元到400亿元;京东第二季度,包含外卖在内的新业务,亏损达147.7亿元。

一个人人抢着干的生意,大部分人却似乎都在亏钱。

为什么会这样?我们必须理解外卖的两个本质。

本质一,外卖,是一场“四方利益”的艰难平衡。

大部分生意,只有买卖两方。但外卖不一样,它至少有四方,消费者、商家、骑手、平台。可是,让四方满意,并不简单。

比如,外卖究竟该比堂食更贵,还是更便宜?

消费者说,应该更便宜。因为我一没占座位,二也不用你的服务员。商家说,那好像是该贵。因为,我要拿专门的饭盒给你打包。骑手说,便宜、贵无所谓,把我的配送费给我就行。平台挠了挠头,说这是一个复杂的平衡问题,让我再算算……

当立场超越商业,情绪就会盖过理智。

本质二:外卖的核心,是用算法,做好复杂度的管理。

有人说,算法不就是一次写好,躺着收钱吗?这是天大的误解。外卖,最需要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”。此时此地,很难刻板复刻到彼时彼地。

比如,于冬琪老师曾经举过一个生动的例子:过河的外卖。

很多城市,都有一条河流城而过。比如上海的黄浦江、南京的秦淮河。直线距离虽然只有几百米,但外卖员要走2-3公里过桥,多一二十分钟的配送时间。如果送面条,那一定就坨了。这时候,算法就必须调整。当你在南岸叫外卖,就优先推荐南岸的面馆,而不是北岸的,哪怕直线距离更远。

我看到过一项数据,美团的调度系统,每小时需要执行约29亿次路径规划算法。这对管理复杂度的能力,是巨大的考验。

外卖,从来不是一个简单的“流量+补贴”游戏。它背后是复杂的履约网络、是精密的算法调度、是无数商家和骑手的生计平衡。光靠“体力”去扛,是扛不住的。

而补贴大战的玩法,其实是无视了这一点,试图用“体力”解决“脑力”问题的表现。

美团外卖的负责人薛冰,在这次大会上也说,这场看似热闹的大战,其实泡沫不少。75%的增量订单,都是15块钱以下的。被补贴打乱的价格体系,未来可能需要花很长的时间才能修复。这代表了整个行业在经历了一场高烧之后的冷静反思,也是行业正在发生的第二个深刻变化:

经营的方向,正在从不计成本的“狂热”,回归到尊重常识的“理性”。

从盲目内卷,到精耕细作

说完了预制菜,也说完了外卖,再说说我们自己。

其实,通过这两件事,你应该也会有一个很明显的感觉:过去那套靠体力、靠烧钱的旧打法,好像开始失灵了。

一方面,市场越来越卷了,另一方面,消费者也越来越聪明了。这时候,再靠拼速度、拼规模,就只能在一个很低的水平互相伤害。

王莆中在演讲里说:美团,要把反低价内卷,进行到底。

你看,连平台方也意识到了,纯粹的低价内卷,会毁掉整个生态。商家没利润,服务就没保障,顾客体验就下降,平台也活不下去。

所以,我们的打法,必须要有所变化。要实现这一点,靠加班熬夜行不通的,必须要靠结构性的成本优势。

那,具体怎么做?分享几个我了解到的方法。

比如,从根上开始,重新设计自己的盈利模型。

开过店的人都知道,生意赚不赚钱,很大程度上,已经被“店型”决定了。比如,面积是500平米还是150平米?前厅和后厨的比例是多少?

王蒲中在演讲中,分享了几个特别有意思的案例。

例如,品牌卫星店。

卫星店,就是开在主店周边社区里的,像卫星一样的店。这种卫星店,人少租金低、只做外卖。根据美团数据,这种店型的坪效,比普通店能高出56%,回本周期也能缩短55%。

例如,共享店。

共享店,不是指几个人合租一个门面,而一间店,做好几个生意。比如,厨房生产快餐便当,晚上做烧烤夜宵;前厅白天是快餐厅,晚上是小酒馆。一份租金,能做好几个时段、不同场景的生意。

真正的低成本,不是抠出来的,而是从生意模型里设计出来的。

又比如,多做一些有复利的动作。

什么叫“有复利”?就是你今天花的一分力气,明天、后天,甚至明年,都还能持续为你产生回报,让一个顾客愿意下次再来,甚至带朋友来。

随便说几个,供你参考。

例如,用心维护线上平台的商家主页,而不是把它当作一个卖团购券的地方。

因为,你精心上传的每张照片,认真回复的每条评价,都会像利息一样,持续不断地为你带来新顾客。这些点评、照片,就是你线上门店最重要的装修和资产。

例如,把外卖当成一次“试吃”的机会,而不仅仅是一个渠道。

因为,外卖可能是你用最低成本,触达新客户的最好机会。一位3公里外的白领,如果觉得你的菜味道不错,下次可能就会带着同事直接来。

所以,如果这一单外卖的客单价足够,比如50、80块钱,一个聪明的商家,或许会愿意多花几块钱的成本,选择一种更快的配送方式,比如美团的一对一配送服务,把送达时间从40多分钟,缩短到30分钟以内。

这些新打法的背后,其实都说明,大家不再像过去那样,只盯着扩张和流量这些外部指标了。而是开始向内看,看自己的效率,看自己的顾客。

这就是2025年,中国餐饮行业正在发生的第三个深刻变化:

经营的思路,正在从不计成本的“盲目内卷”,转向有的放矢的“精耕细作”。

中国的餐饮行业,正在经历一次深刻的结构性变化。而变化的核心,可能是:经营重心从B端,到C端的不可逆迁移。

过去,很多人的经营逻辑,始于B端。如何降低成本、提高效率?如何扩大规模?他们关心的,是供应链的损耗率,是门店的翻台率。

而今天,所有逻辑的起点,都必须回到C端、回到顾客。你的起点必须是:他真实的期待是什么?我如何才能赢得他的信任?

当顾客的意愿变了,你的经营逻辑,就必须跟着变。当顾客不再只为“低价”狂热,你就必须提供真正的“理性价值”。

所以,就连平台方自己,比如美团,都在提“反对低价内卷”。

因为他们知道,纯粹的B端效率思维,已经无法赢得C端的信任。纯粹的低价竞争,只会留下被稀释的利润,和需要漫长时间才能修复的价格体系。于是,为了更好地帮助商家做好长效经营,他们也强调了自己的3项核心工作:帮商家把人引进来,把餐送出去,把效率提起来。

很多年以后,也许我们仍将回想起2025年,这不寻常的一年。那些喧嚣,最终都会消散,只有那句最朴素的话,久久不散:

所有非理性的狂热,终将败给最底层的商业逻辑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5708.html


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