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

餐饮寒冬里,素食凭什么逆势狂飙?

餐饮供应链:当餐市场
食客: (7067)
食材: (21)
1

一边是餐饮大盘增速放缓、不少品牌艰难度日,一边是素食赛道异军突起、门店排长队 —— 这两年餐饮圈的 “反差感”,全被素食给承包了。

餐饮寒冬里,素食凭什么逆势狂飙?

杭州庆春朴门北上广深门店家家火爆,部分门店排队超 2 小时,广州店开业首日接待量突破 1433 人;宁波素满香一年狂开近 50 家店,如今门店数超 100 家,单店日均客流近千人;小红书上 “寺庙吃斋饭” 成顶流话题,苏州西园寺观音面、杭州法喜寺斋饭引年轻人争相打卡;抖音 #素食话题播放量更是飙到 36.5 亿次,远超诸多热门餐饮品类。

更惊人的是数据:2020-2025 年中国素食复合增长率 19.2%,2025 年消费频次同比暴涨 217%,年底市场规模预计突破千亿,占全球 25%。曾经的小众品类,为啥突然就火了?素食的风口,真的来了吗?

从高端到平价,素食如何席卷全国?

要聊素食的爆发,先得看两个极具代表性的品牌 —— 庆春朴门和素满香,它们恰好覆盖了素食的 “高低两端”,却都跑出了亮眼成绩。

庆春朴门走的是中高端路线,杭州店入选必吃榜,上海、广州店入围米其林必比登,北京三里屯店更是稳坐当地素食榜第一。工作日下午 1 点,店里依旧要排 40 分钟队,新中式装修配枯山水造景,禅意十足;开放式厨房 + 食材堆头展示,主打新鲜现做;菜品单价 20-40 元,人均 100 元左右,结合有机食材和三里屯的黄金地段,堪称 “极致质价比”。

而开了 13 年的素满香,则把素食做成了大众生意。人均 25 元的自助快餐,单店翻台率超 6 次,会员复购率 60%,覆盖 16 省 37 城,累计服务超 1 亿人次。更厉害的是它的引流能力:北京顺义山姆店三层、长楹天街负一楼,这些 “面积大、位置差、房租高” 的难啃地段,被素满香带成了热门区域,周末外摆区都坐满了人。

从高端到平价,从 7 家店到 100 家店,素食能在短短几年内席卷全国,背后藏着三大核心原因。

1. 健康焦虑,让年轻人成 “素食主力”

现在的年轻人,早就把 “养生” 刻进了 DNA。麦肯锡《未来健康调研》显示,62% 中国消费者把健康当生活首要关注点;《Z 世代营养消费趋势报告》也提到,2025 年中国城市居民年养生花费超 1000 元,18-35 岁年轻人占比 83.7%。

餐饮寒冬里,素食凭什么逆势狂飙?

饮食观念也跟着变了:从 “吃调味” 到 “吃原味”,从 “吃味道” 到 “吃健康”。而素食低负担、天然健康的特质,正好戳中了年轻人的需求。美团数据显示,25-35 岁消费者贡献 68% 的素食订单,95 后在素食群体中的占比三年飙升 29%—— 年轻人,成了这场 “素食革命” 的绝对主力。

2. 银发经济,让吃素成 “老年刚需”

中国已经进入 “深度老龄化阶段”:2024 年末,60 岁及以上老人 3.1 亿人,占总人口 22%;65 岁及以上老人 2.2 亿人,占 15.6%。对老年人来说,吃素更像 “基因觉醒”,77% 的老年人因健康选择吃素,且年龄越大比例越高。素满香的客群里,55 岁以上消费者占 35%,老年人成了素食餐饮的 “基本盘”。

3. 消费降级,让素食完成 “客群转移”

曾经,素食是 “高端” 的代名词 ——“素食界爱马仕” 大蔬无界关店、米其林一星山河万朵闭店,“菜比肉贵” 的定位让不少人望而却步。但消费降级浪潮下,素食开始 “放下身段”。

数据显示,人均 200 元以上的高端素食占比降至 6-8%,100 元以下平价素食占比达 70-80%。尤其是 “素食自助”,成了赛道里的 “香饽饽”。素满香 25 元会员价,直接把门槛拉到 30 元以下,比老牌素食自助素虎的 75 元 / 位便宜一大截。哪怕不是素食爱好者,也会为了性价比办张 139 元年卡,这也让素满香的客群变得多元:一家老小、年轻白领,挤满了门店。

繁荣背后藏隐忧,素食面临五大挑战

不过,素食赛道的 “狂飙” 背后,也藏着不少待解的难题。看似热闹的市场,其实还没摆脱 “野蛮生长” 的困境,五大挑战正在考验着每一个从业者。

1. “佛系” 经营 + 人才匮乏,连锁化难突破

跟火锅、烧烤等品类比,素食的连锁化率低得可怜:1996 年成立的功德林,30 年开 18 家店;“一叶一世界” 11 年 24 家店;雨花斋 18 年 52 家店,超过 30 家店的连锁品牌寥寥无几。

问题出在两点:一是 “没野心”,很多素食创业者要么靠宗教信仰,要么凭个人情怀,经营上 “佛系”,追求 “小而美”,缺了扩张的 “野心”;二是 “没人才”,素食从业者常挂在嘴边的是 “随喜、发心”,而非 “定位、战略”,懂餐饮运营又理解素食理念的专业人才少得可怜。大部分素食店靠选址引流(多开在寺庙旁),没供应链、没运营团队,像素满香这样有现代经营理念的品牌,堪称 “凤毛麟角”。

2. “宗教标签” 成紧箍咒,把大众挡在门外

不少传统素食店,从装修、音乐到店名(般若、菩提、梵净)、菜名(轮回香花卷、广结善缘汤),都透着浓浓的宗教气息。有的把吃素和 “积功德” 绑在一起,有的叫加盟商 “有缘人”,还有主理人觉得吃素比吃荤 “高级”。

这种 “仙气”,其实是一道无形的墙 ——“非请勿入,非诚勿食”。庆春朴门创始人严建军说:“我希望来的 100% 都是荤食者”,可传统素食店却把 90% 的人挡在了门外。要知道,素食的未来在 “非素食人群”,年轻人要的是健康、性价比,不是 “皈依”。

3. “菜少 + 难吃”,复购成老大难

素食人群分两类:一类是 “固定素”(宗教信仰或健康需求,不可逆),另一类是 “弹性素”(可吃可不吃,比如减肥人群)。而复购的关键,就在 “弹性素”。

但 “弹性素” 对素食有两大不满:一是 SKU 少,素满香、素味赞等自助品牌,SKU 最多 88 个,而传统中餐自助动辄 100-200 个;二是 “不好吃”,“好吃的不健康,健康的不好吃”,对习惯吃荤的人来说,“偶尔吃素不难,长期吃素难”。

餐饮寒冬里,素食凭什么逆势狂飙?

更尴尬的是素食圈的 “鄙视链”:全素>五辛素>蛋奶素>锅边素,有的从业者觉得 “去五辛” 才是真素食。可想想咖啡的爆发 —— 瑞幸用平价奶咖降低门槛,才让咖啡走进大众。素食也该如此,先让大众 “常吃素”,再谈 “吃长素”,“好吃” 才是第一要务。

4. 跨界竞争来势汹汹,中式素食压力大

这两年,西式轻食也盯上了 “健康” 赛道,成了中式素食的 “强敌”:

  • 2 月,Tims 推出 “轻体贝果堡午餐盒”,瞄准都市健康午餐;

  • 3 月,奈雪全球首家 “green 店” 开业,纯素能量碗成爆款;

  • 8 月,肯德基子品牌 “KPRO” 落地,主打低脂轻食。

这些品牌有品牌力、有资本、有供应链,在 “抢年轻人” 这件事上,中式素食很难跟上节奏。更要命的是,西式轻食还在 “抢锅气”—— 超级碗从 “冷食” 转向 “热烹轻食”,推出菜饭、鲜蔬锅等中式菜品,复购率飙到 60%,彻底打破 “轻食难吃” 的刻板印象。

据《轻食消费大数据报告》,五年内轻食将占餐饮业总收入 10%,中式素食要补的短板,还有很多。

5. 供应链拖后腿,产品同质化严重

提起素食,你能想到什么?大概率是黑松露炒饭 —— 这道菜几乎成了所有素食店的标配,菜单上还是菌菇、魔芋、豆制品等 “老面孔”,产品同质化严重。

背后是供应链的困境:一方面,素食店多用有机食材,成本比传统中餐高 20-30%,客单价降不下来,复购受影响;另一方面,植物基虽便宜,但仿荤工艺需要加大量油脂、添加剂,和 “纯天然” 理念相悖,难以推广。

更关键的是,素食连锁化率低、体量小,很难形成采购优势;供应链端也没动力投入研发,所以素食里几乎没有 “超级大单品”。素满香算是个例外,它自建万亩蔬菜基地和菌菇培育中心,食材成本仅为同行 62%,但这也是建立在 100 家店的体量上 —— 没有规模,谈供应链就是空谈。

而在食材保鲜与厨房运营成本控制上,不少素食店还在面临现实难题:有机蔬菜、菌菇等食材对存储温度要求高,传统制冷设备能耗高且易导致食材失水;同时,后厨清洗、备菜需要稳定热水,分开使用制冷与制热设备又会增加能耗成本。这时候,厨惠生商厨冷风热水机 恰好成为破局利器 —— 它集冷风供应与热水产出于一体,制冷时可回收热量转化为免费热水,既能为食材提供保鲜环境,减少损耗,又能满足后厨热水需求,相比传统设备节能超 70%。对素满香这类高频周转的自助门店,或是庆春朴门这类注重食材新鲜度的中高端品牌而言,厨惠生商厨冷风热水机既能降低运营成本,又能保障食材品质,让 “健康素食” 的核心优势从源头落地。

素食的未来:从 “流行” 到 “刚需”,要走这几步

尽管挑战不少,但放在餐饮大盘里看,素食仍是少有的 “增量市场”,机遇远大于挑战。要想把 “风口” 变成 “长久生意”,素食还得再进化。

1. 产品:中西融合,玩出新花样

围绕 “果、菇、谷、蔬、植” 五大食材深度创新,同时搞 “本土食材 + 全球风味”。比如用云南菌菇做意面,用东北杂粮做沙拉,既保留食材优势,又满足年轻人对 “新鲜感” 的追求。

2. 价格:深耕 20-100 元价格带,抓大众客群

京兆尹太贵(人均上千),庆春朴门门店少,素满香还有 “宗教感”—— 市场缺的是 “性价比高、客群宽、兼容性强” 的品牌。20-100 元价格带里,快餐、正餐、火锅、烘焙、小吃,都有机会跑出全国性连锁品牌。

3. 区域:下沉二三线,降低成本

一线城市建店成本高、竞争烈,素食更适合 “向下走”。素满香二三线城市门店占比 56%,就是很好的例子 —— 下沉市场租金低、客群稳定,更利于品牌快速扩张。

4. 模式:发力零售,打开第二增长曲线

庆春朴门的零售产品已占总收入 20%,这给素食品牌指了条路:把预制菜、干货、调味料等做成零售品,既能增加收入,又能强化品牌认知,让 “吃素” 不止发生在餐厅里。

餐饮寒冬里,素食凭什么逆势狂飙?

写在最后

长期以来,“健康” 和 “精神价值” 是中式素食的独特优势 —— 这是其他餐饮品类很难复制的。从小众的 “般若之味”,到大众的 “人间烟火”,素食要做的,是把 “情怀” 和 “商业” 结合起来:既要保留对健康、天然的追求,也要用专业的运营、好吃的产品、亲民的价格,吸引更多人走进门店。

毕竟,只有让 “偶尔吃素” 变成 “日常选择”,素食才能真正从 “流行” 变成 “刚需”,成为餐饮市场里的 “常青树”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当餐优选,您身边的餐饮食材供应链伙伴。当餐为餐厅、酒店、茶饮、团餐、食堂等各类餐饮企业,提供涵盖蔬菜禽肉、米面粮油、调味料、饮料饮品及简餐原料等全品类食品一站式采购配送服务。依托稳定高效的供应链,保障当餐食材品质与配送时效,让餐饮采购更省心,经营更高效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shichang/5843.html


扫描二维码,在手机上阅读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