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预制菜≠半成品:一场“定义之战”,把餐饮业的遮羞布扯开了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5431)
食材: (22)
1

这两天大家都在聊“预制菜”——但到底什么才是预制菜,什么只是半成品/净菜,包括不少餐饮人也说不出统一的定义。罗永浩对西贝的“预制菜”质疑,引出了消费者体验标准之间的错位,也把“明示权”推到了台前。餐饮食材网不站队,把概念讲清楚、把事实摆到桌面上,最后再给出对商家与消费者都更稳妥的做法。

预制菜≠半成品:一场“定义之战”,把餐饮业的遮羞布扯开了

01|“预制菜之争”究竟在吵什么?

从事件脉络看,双方没有在同一个定义里沟通

  • 罗永浩强调口感与现场现做的体验差异(不够滚烫、疑似隔夜、味型不鲜等),他主张强制明示,核心是消费者知情权

  • 西贝强调官方对“预制菜”的范围定义,拿流程与标准化文档自证“不属于预制菜”。

这不是“谁对谁错”的二选一,而是“体验语言”“法规语言”彼此错位。消费者说“像预制”,往往是在表达“不像新鲜现炒的口感”;企业说“不是预制”,是在说“不落入官方‘预制菜’的定义范围”。

02|为什么会出现“像预制”的感觉?

这段很关键,也最容易引发共鸣:

  • 温度差:复热节奏卡不好,端上来不够滚。人会本能地觉得“不新鲜”。

  • 口感一致:标准化做得太“稳”,肉纤维、菜的水汽层次被抹平,吃起来“像同一个模子里出来的”。

  • 调味痕迹:酱汁浓度、香辛料复配比例统一,容易被误读为“酱包味”。

  • 出品时间:高峰期为了速度,复热链路多走一步,体验就被牺牲一步。

你看,这些都是出品管理问题,不一定和“是不是预制菜肴”划等号。可在社交媒体语境里,体验=事实,传播更快。

03|先把“预制菜”说清楚:四大类别,别混着用

根据行业标准与学术资料,“预制菜”通常按食用方式分为四类:

  • 即食:已熟,打开就能吃;常见预包装/冷藏。

  • 即热:已熟,热一热就上桌;常见冷链+加热指引

  • 即烹未熟但已腌配,到店/到家下锅完成(最容易被口头误当成“预制”)。

  • 即配仅洗切分份,主要火候还在现场;也就是我们常说的“净菜”。

04|那“半成品”到底是什么?

在公众语境里,“半成品”常被用来指已经完成一部分加工的食材/菜肴,比如清洗去根、切配好的蔬菜(净菜)、腌好的肉类、配好料的生食材包——它大体落在“即配/即烹”的区间里。它可能不是官方认定的“预制菜肴”,但显然也不是“从零开始的现炒现切”。

一句小结

  • 我们可以先把半成品理解为更靠近即配/即烹

  • 预制菜肴更贴近即热/即食,通常伴随预包装+冷链+加热指引这套“标配”。

05|关于“防腐剂”“添加剂”的几个误解

  • 六部委通知明确:预制菜“不添加防腐剂”,保鲜主要依靠冷藏/冷冻、杀菌与冷链。这点回应了大家最敏感的担忧。

  • 需要区分:“防腐剂”≠所有“食品添加剂”。法规允许、定量使用的抗氧化、增稠、保水、稳定剂等,在很多食品里都存在;监管思路是“非必要不添加、尽量降低用量”。

06|回到这次争议:谁的逻辑更站得住?

消费者侧(罗永浩的焦点):“像预制”的直观感受,往往来自于温度、口感、复热痕迹与调味均一;这属于“体验判断”,并不自动等于“官方定义”。

  • 知情权诉求合理:只要明示使用与否、使用到哪一步,消费者就能做选择。 

商家侧(西贝的焦点)

  • 有权用“官方定义”自证,并用工序/SOP说明不是“预制菜肴”;开放后厨、公布菜品SOP,属于积极公关。

  • 体验层面仍需回应:出品温度、时效与定价匹配,决定了“好不好吃”和“值不值得”。(这正是舆论的真正痛点。)

  • 顺带一提:公开顾客点单引发的隐私争议,也需要更稳的合规边界。

07|行业笔记:从“定义之战”到“信任之争”

这场吵架,对行业是一次集体公共课:

1)定义清晰才能止争:推进国家层面的术语与分类很关键,减少地方与口语口径的混乱。 

2)明示是低成本高收益的改革:餐饮环节主动明示使用了何种加工深度的食材(即配/即烹/即热/即食),不等于丢面子,反而能省去大量误解。 

3)“体验=事实”在社媒时代更有杀伤力:即便法理上不属“预制菜肴”,只要消费者感觉“像预制”,就会迁怒于价格/价值感。品牌要回到出品与定价,而不是只讲定义。

08|给餐厅的“避雷”清单

1)把“明示”做细,不要做虚:

  • 菜单或立牌直接标注:“现炒 / 即配净菜 / 即烹腌制 / 即热调理”,别让前台想词。

  • 外卖页写清加热方式保存方式,到店复热的,标清复热工序

  • 有条件就做一个扫码看SOP短视频,三十秒,够了。

2)把“出品温度承诺”立起来:

  • 定个红线:出锅到上桌 ≤ X 分钟。超了就重做或主动说明

  • 前厅话术给到位:“上桌不够热,可以免费替换”。真不亏这几句口碑。

3)把“定价逻辑”拆开讲:

  • 纯现炒、人工重的,标注“现炒时长”;

  • 标准化、稳定出品的,标注“稳定、快出”。

  • 让顾客选,而不是逼顾客猜。

4)把“后厨可看”变成常规动作:

  • 高峰期之外,预约参观

  • 出口设提示屏,给到主要工序信息。

09|给消费者的“点餐心法”

到店先问三句

  1. 这道是现炒还是即烹

  2. 如果是即热加热方式和时长是什么?

  3. 高峰期上桌时间大概多久?

上桌看三件小事

  • 热度:是不是“冒着热气的滚”。

  • 口感:肉的纤维有没有“复热过头”的干。

  • 层次:是不是“从头到尾一个味”。

两不纠结

  • 添加剂≠防腐剂。合规添加剂是有用的工具,不等于有害。

  • 中央厨房≠预制菜。中央厨房也分“切配/腌制/熟制”层级,别一棍子打死。

10|快问快答:评论区最容易吵的点

Q1:预制菜一定不健康吗?

不一定。关键在于原料、工艺、冷链和配方。合规使用添加剂,不等于“防腐剂泛滥”。别把“所有添加剂”都当成“防腐剂”。

Q2:半成品就是糊弄人吗?

不是。即配/即烹可以提升稳定性、降低出错率。问题是不能装作“纯现炒”来定价,也别让顾客猜。

Q3:为什么外卖“像预制”更明显?

时间拉长、温度下降、复热不当,都会放大体验问题。外卖就是更考验包装和复热

Q4:我就想吃“现炒现做”,怎么办?

点明确标注现炒的菜,接受它可能更慢一点、价格可能更高一点。相反,如果你赶时间,选明示“即热/即烹”的品类,也别苛求它像小馆子手炒那样有烟火气。

11|把吵架,变成一次“集体进步”

对餐饮业来说,“现炒”不是唯一正确答案,“标准化”也不是原罪。清晰的定义+到位的明示+匹配的定价,才是长期主义。对消费者来说,体验是真的、权利也是真的——我们需要的不是站队,而是透明

这场争议的真正意义,不是“谁赢了谁”,而是定义回归标准、让体验回归出品、让沟通回归诚意。如果这件事能加速“明示”落地、推进国家术语分类标准,那它就已经赢了大多数人的心。

12|写在最后

这几年,餐饮行业和消费者之间,最缺的是把话说透

不要靠猜,不要靠情绪,“明示一下”其实成本很低。

我们都想吃到滚烫、好吃、且心里有数的饭。这不难,真不难。

聊到这里,不如我们也听听大家的声音:

13|小调查

你能接受“明确明示的即热菜”吗?如果能接受,你心里觉得合适的价格区间大概是多少?点点下面的投票,或者在评论区说说真实想法。

我是沈老板。如果你也关心这些厨房里的小细节,不妨收藏这篇,留言聊聊你的看法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4564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