餐饮食材网 当餐市场餐饮头条

餐饮供应链图解预制菜逻辑:食材比现做贵15% 省的是人力

餐饮供应链:餐饮头条
食客: (2998)
食材: (20)
0

西贝的预制菜争议频登热搜,将预制菜再次推向舆论中心。比起菜品究竟“是不是预制”,消费者或许更在意的是知情权。那么,为什么越来越多餐馆悄悄用起了预制菜?它到底能帮商家省多少钱?我们又该如何分辨,眼前的这盘菜,是后厨现炒,还是“预热出品”?

预制菜不是什么新鲜玩意,早在上世纪20年代,世界上第一台快速冷冻机在美国诞生,为预制食品与冷链技术打下基础。肯德基、麦当劳等连锁品牌,随后开始把标准化预制模式推向全球。

90年代,随着洋快餐进入中国市场,国内开始出现配套产业。但真正的爆发在2014年左右——外卖平台的兴起,极大促进了餐饮“标准化”“出餐快”的需求。再加上速冻技术和冷链物流的不断成熟,预制菜终于站上风口。

餐馆为何纷纷选择预制菜,是它比现买现做更划算吗?事实上,仅考虑食材这一块的话,预制菜食材成本反倒略高于现做。以单份售价20元的外卖餐品为例,预制菜平均比现做菜的成本高出1元,相当于高了15%。

餐饮供应链图解预制菜逻辑:食材比现做贵15% 省的是人力

但数据同样指出,使用预制菜节省的人工、租房等成本相对更多,尤其是人工成本直接减半,最终反推利润率上升超40%。在外卖平台抽成20~25%的前提下,餐馆利润被压缩,自然选择相对更赚的那一条路。

另一方面,外卖平台的规则偏向“时间就是金钱”,更将出餐速度、差评率等作为核心指标,直接影响商家的曝光和流量,相当于平台在催促商家提速,而预制菜能完美满足这样的要求。

部分连锁餐饮更是主动选择了预制菜,不仅因为它能加快出菜速度,进而提升翻台率,也是由于预制菜有助于标准化出餐,降低跨地域经营的品控难度。为保障餐品质量统一,真功夫、吉野家等企业几乎百分百使用预制菜。

去年3月,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通知,首次明确预制菜的定义:它是以一种或多种农产品为原料,不添加防腐剂,经工业化预加工(如炒、炸、烤、煮、蒸等)制成,须加热或熟制后才能食用的预包装菜肴。

预制菜的重点是“菜”,意味着还原一道菜肴的风味。因此馒头、汉堡、三明治、方便面等主食不算预制菜,即食沙拉、果切等也不算。

预制菜也远不止是你以为的“料理包”。比如调味牛排、酸菜鱼片,需现场煎煮或炖煮,也属即烹类预制菜,超市里切好、配好的净菜组合,也属于即配类预制菜。

餐饮供应链图解预制菜逻辑:食材比现做贵15% 省的是人力

有分析预测,到2026年,中国预制菜市场规模能突破1万亿元。目前,B端(如餐厅、酒店)仍然是消费主力,占整体比例的80%,而C端(家庭消费)市场增长潜力巨大。

越来越多人选择预制菜,是因为它精准契合当代生活方式:家庭规模缩小、生活节奏加快、工作时长增加……据调研,预制菜核心用户多为一二线城市、22-40岁、中等以上收入群体。他们要快,但也不放弃品质。

回过头看,西贝与罗永浩的争论焦点,并不该是“预制与否”,而是消费者知情与选择的权利。

好消息是,《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》即将向社会征求意见,信息披露、禁止添加防腐剂、冷链规范等都将成为硬性要求。这也意味着,预制菜行业终于要从“野蛮生长”迈入“合规时代”。

说到底,预制菜是现代人追求效率与品质之间的现实解决方案。此次事件令消费者抗拒的,不是预制菜本身,而是餐馆遮遮掩掩乃至刻意误导,大大方方公示出来让我们自主选择,谁又会过分苛责呢?

想了解更多关于预制菜的源头、制造、渠道和消费细节,请关注当餐后续系列报道。
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canyin/4717.html

当餐网猜你喜欢这些餐饮食材和生鲜食品
当餐评论列表:
empty
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