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红豆生南国,春来发几枝?愿君多采撷,此物最相思。”王维这首诗,让红豆成了“相思代言人”。这颗被王维写进诗里的小红豆,在现实中不仅能寄托情思,还是药食同源的“养生高手”,尤其在夏天,专治那些让人心烦意乱的“心病”。不过,诗里的红豆和咱们吃的红豆,可不是一回事。
红豆在《本草纲目》中也叫“赤小豆”,是正经的药用食材。那它为啥成了“相思象征”?传说古代有位女子,丈夫出征战死沙场,她在树下哭到泪尽血干,眼泪染红了豆种,从此这豆子就成了“相思信物”。加上古代七夕有“吃红豆粥”的习俗,七夕正值夏末,湿气未消,心易受扰,古人认为吃红豆粥能“养心安神、祛湿辟邪”,同时借红豆“红火”的寓意,祈愿爱情与健康“两全”。这颗药食两用的豆子,便有了浪漫色彩。
但王维诗中的“红豆”,其实是“相思子”(有毒,不可食用),因颜色鲜红被借喻“赤诚之心”。王维不过是借这个意象写诗,结果让后人把“相思子”和能吃的红豆弄混了,也意外让这味药材多了层浪漫色彩 ——既能入药养生,又能寄托情思。小编就借着王维诗的浪漫,分享几则赤小豆的历史、民间传说故事。
01 赤小豆的起源
赤小豆,又称红小豆、朱豆等,是我国传统的重要食材之一。早在古代,赤小豆就被广泛种植和食用。据史书记载,早在周朝时期,赤小豆就已经成为了重要的农作物之一。而关于赤小豆的起源,更是流传着一段神秘的传说。
相传,在古代的一个遥远村落里,村民们饱受干旱之苦,土地贫瘠,收成微薄。一天,村里的一位年轻女子在梦中得到了一位神仙的启示,神仙告诉她,只要种下一种红色的小豆子,就能带来丰收的希望。女子醒来后,立刻在田间种下了这种红色的小豆子。不久之后,豆子发芽、生长,结出了丰硕的果实。村民们纷纷效仿,也开始种植这种红色的小豆子。从此,这片土地再也没有遭受过干旱之苦,村民们的生活也变得越来越富裕。
02 赤小豆被称“神豆”
大禹治水的“神豆”:传说大禹疏导洪水时,民工多患水肿,有老者献赤小豆煮鲤鱼汤,食后肿消,此法流传至今。
葛洪的“疮毒方”:东晋葛洪用赤小豆粉调蛋清外敷,治背疽溃烂,记录于《肘后备急方》,称“三日脓尽,七日肌生”。
03 赤小豆治痄腮
不料三天以后,赵祯病情恶化,恶寒发热,倦怠呕吐、两腮肿痛坚硬,张口困难……御医们慌了手脚,一个个走马灯似的为之诊治,然后研讨方剂,有的说:“陛下乃邪与气血相结,当服软坚消肿之剂”;有的说:“万岁系湿毒内袭,需用清热解毒之法”。赵祯怒道:“养兵千日,用兵一时。朕病在皮表,尔等御医个个面如土钯,浑身筛糠,跌跪在地,连说:“卑职死罪”。
不久,一张皇榜飞出宫门:“凡能治愈皇上之疾者,必有重赏,”那京城之内,名医不下百余,然“伴君如伴虎”,又有谁敢去冒这个风险?一晃二日,京城有个姓傅的走访郎中,看到那张皇榜,他想:在京城近日生意清淡,无人问津,衣食无着,这皇帝既是痄腮之病,有何难哉?于是返回住处,取出赤豆若干,研成细末,以水调成糊状,美其名日“万应鲜凝膏”。然后去揭下皇榜,给皇帝敷上,一连三天,居然治好了痄腮。自此以后,傅郎中名闻京城,病人络绎不绝,应接不暇。
[时珍曰]:……陈自明妇人良方云:予妇食素,产后七日乳脉不行,服药无效。偶得赤小豆一升,煮粥食之,当夜遂行。因阅本草载此,漫记之。又朱氏集验方云:宋仁宗在东宫时,患痄腮,命道士赞宁治之。取小豆七七粒,为末,傅之而愈。中贵人任承亮后患恶疮近死,尚书郎傅永授以药立愈。叩其方,赤小豆也。……有僧发背如烂瓜,邻家乳婢用此活之如神。此药治一切痈疽疥疮及赤肿,不拘善恶,但水调涂之,无不愈者。但其性粘,干则难揭,如苎根末即不粘,此法尤佳。
这治好皇上之疾的赤小豆,又名赤豆,是豆科植物赤小豆的种子。赤小豆的药用历史可追溯至东汉《神农本草经》,李时珍在《本草纲目》中更是盛赞其“治一切痈疽疮疥及赤肿”。几个经典故事,带你感受它的神奇:
1.产后通乳:宋代名医陈自明的妻子产后缺乳,服药无效,偶然用赤小豆煮粥,当晚乳汁即通。
2.皇家痄腮:宋仁宗患腮腺炎(痄腮),道士赞宁以赤小豆末外敷,肿痛立消。
3.恶疮救命:中贵人任承亮患恶疮濒死,仅用赤小豆外敷便痊愈,惊叹“此药活三十口”。故事传说归故事传说,我们且不去争论其真假,但赤小豆的强大功能却是有据可循 的。
1. 利水消肿,专克“湿胖”
赤小豆富含皂角苷和钾元素,能刺激肾脏排水,缓解水肿、脚气浮肿。古籍记载其“久食瘦人”,尤其适合湿热体质导致的虚胖。
经典方:赤小豆鲤鱼汤(赤小豆+鲤鱼),《外台秘要》称其“治水肿如神”。
2. 解毒排脓,皮肤“灭火器”
赤小豆能清血分湿热,外敷可治痤疮、痈肿。《本草纲目》记载其“涂一切热毒痈肿”,现代常用于腮腺炎、青春痘的外敷(赤小豆粉+蛋清调敷)。
3. 健脾祛湿,调理虚寒体质
赤小豆性平偏凉,能增强脾胃运化功能,缓解食欲不振、腹胀。《食疗本草》称其“去关节烦热,令人心孔开”,搭配薏米煮水,双倍祛湿。
4. 降压降糖,现代人“养生豆”
现代研究显示,赤小豆含膳食纤维、抗氧化成分,可调节血糖、血脂,预防高血压和骨质疏松。
5. 通乳催乳,产后妈妈必备
《妇人良方》记载,赤小豆煮汁或研末酒服,可促进乳汁分泌,尤其适合产后气血不足的宝妈。
餐饮食材网当餐供应链温馨提示:当餐原创文章版权归当餐网创作者所有,转载务必注明作者和出处;餐饮食材供应链/当餐预制食材菜市场:当餐网中央厨房、鲜活农产品冷链物流园、生鲜超市和冷链仓库位于大湾区;当餐配备冷链物流以及冷链运输车队,承接食材配送和菜市场、饭堂承包、配餐送餐等业务;当餐开设冷链仓储物流中心服务生鲜超市、农贸市场、厂企饭堂、冻品批发、预制菜、餐饮门店等客户;是餐饮食材供应链平台和冷链食材、冷冻食品、冷链物流行业领先的生鲜配送、冷链食品、餐饮连锁、食材供应链和智慧菜市场开发运营商。当餐网转载文章仅仅代表原作者观点,不代表当餐立场,图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!如有侵权,请通过平台客服联系当餐网工作人员删除。
转载请注明出处: 当餐网
当餐网链接地址: http://www.dangcan.com/shicai/3648.html
-
进口牛肉哪家强?巴西、阿根廷、美国、澳洲的美味与性价比对决
近年来,随着中国消费者对高品质牛肉需求的持续增长,进口牛肉在中国市场的表现备受关注。巴西、阿根廷、美国和澳大利亚作为全球主要的牛肉出口国,各具特色,满足了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餐饮食材网将从牛肉的特点、生产方式入手,深入对比巴西、阿根廷、美国和澳洲牛肉,并结合数据分析它们在中国市场的进口和销售情况。 一、巴西牛肉:全球霸主的实惠之选 特点与生产方式 巴西是全球...
2025/04/18
-
药食同源中药姜的种类知多少
姜不仅是一味调味料,也是中医中重要的药材,姜最早药物记载于《神农本草经》,讲的是干姜“主胸满咳逆上气,温中,止血,出汗,逐风湿痹,肠澼下痢。生者尤良”。后世衍生出很多姜制成的中药,功效作用不大相同。 1️⃣生姜:健运脾阳 、解表散寒的能手 一般生姜是指鲜姜,鲜姜又叫紫姜,鲜姜水分多、纤维少,辛辣味淡薄,相对老姜(干姜)对脾胃刺激没那么...
2025/05/07
-
鱼腥草是药食同源的“天然抗生素”,养生人的宝藏草!
鱼腥草,又名折耳根,既是西南地区餐桌上的风味野菜,更是《本草纲目》记载的清热解毒良药。它独特的“鱼腥味”来自天然抗菌成分鱼腥草素(癸酰乙醛),被誉为“天然抗生素”,暗合中医“药食同源”的千年智慧。 药食同源,养生于日常 食之味: 凉拌折耳根:清爽脆嫩,开胃解腻,云贵川人的夏日必备。 ...
2025/05/16
-
药食同源鸡内金对我们有何用处?
鸡内金是中医中典型的“药食同源”佳品,既是常用中药材,也是可日常食用的食材,餐饮食材网以下从药用、食用及注意事项等方面为你详细介绍: 一、鸡内金的基本信息 来源:雉科动物家鸡的干燥砂囊内壁(俗称“鸡胗皮”),剥离后晒干或炒制入药/食用。 性味归经:味甘,性平;归脾、胃、小肠、膀胱经。 药食同源依据:列入《既是食...
2025/05/08
-
药食同源中药材丁香的日常高效食用方案
这天,餐饮食材网友说他看了药食同源的列表,很是详细,但有些不明白像性味与归经等问题。当餐君告诉他,“性味”是中药理论中描述药物特性的核心概念,分为“四气”(性)和“五味”(味),它反映了药物的作用趋势和功能特点,是中医用药的重要依据。 四气(性)——药物的&ldq...
2025/05/11
-
药食同源食材夏枯草
在中医的宝库中,夏枯草是一味兼具药用与食用价值的神奇植物。它宛如大自然馈赠的瑰宝,在炎炎夏日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,其独特的功效与广泛的应用,让它在药食同源的领域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。 药用价值 夏枯草性寒,味苦、辛,归肝、胆经,具有清热泻火、明目、散结消肿等功效,在中医临床应用中历史悠久。 清肝明目:对于肝火上炎所致的目赤肿痛、头痛眩晕等症状,夏枯草有着显著的...
2025/05/08
餐饮食材网当餐暂无评论